天津的聲樂中的民間品種如民歌小調、時調小曲等,是天津人音樂生活的傳統形式。這些聲樂形式,既反映了天津人的生活現實,也表現了天津人的勇敢和斗爭精神。雖然這些音樂形式在當代的現實生活中已很少聽到,但以民歌為基礎的民族唱法歌曲和由港臺校園歌曲、抒情歌曲的傳入而興起的通俗唱法歌曲的廣泛流傳,使當代天津的聲樂活動呈現出十分活躍的局面。
一、民歌小調
(一)勞動號子
天津作為水陸碼頭,交通四通八達;又是產鹽基地和著名的“小站稻”產區;沿海與內河的漁業、水產也很豐富,捕撈業十分發達。因此,舊時的天津城鄉經常聽到此起彼伏的勞動號子,曲調或高亢激越,或深沉雄渾,或幽默風趣,均表現了濃郁的生活氣息。
搬運號子 是搬運工人在裝卸大件物品或在馬路上推、拉滿載貨物的大車時唱的。曲調比較簡單,即興編詞,反復唱和。唱詞多以呼號為主,節奏鮮明,內在感情和力度使人精神振奮。1982年,在天津市首屆華北音樂節“海河之春”音樂會上,運輸公司六號門老工人合唱隊演唱的《搬運號子》 ,中國文聯副主席周揚觀后極為贊賞,并選調他們參加在北京舉行的“合唱節”演出 。鹽場的鹽工號子如《搭肩號子》、《來嗨這》等,曲調簡單,唱詞多以呼號為主,反映了鹽工們在艱苦、沉重的勞動下,剛毅、堅定的樂觀精神! 〈蚝惶栕印∈墙ㄖさ氐墓と嗽谛藿ù蠛拥虊蔚暮庸趧又写蚝粫r的號子。常用的有《四夯號》,大多用于幾個人一起舉打重夯的勞動。因為夯體沉重,起落緩慢,所以夯號速度比較緩慢,曲調比較平直,但其節奏重拍特別突出,唱在夯起夯落特別用力之時。
船工號子 包括沿海船民的行船號子,河流中打魚或行船時的搖櫓號子和航運工人的纖夫號子。搖櫓號子多用于船上漁民邊作業邊吆喝的號子。纖夫號子則專用于行船拉纖時吆喝。舊時天津市內和郊區都有一些“養船”的從事內河運輸。他們行船靠人力,在逆風逆水行船時,往往要有二三十人一起沿河岸拉纖。纖夫們多是破產的農民或市內失業的勞動漢,拉纖時光著脊梁,戴著草帽或蒙塊毛巾,背著纖繩,排成一長列,沿著河岸奮力一步步往前走。由于用力,身子向前傾斜到幾乎趴在地上。為了用力、鼓舞情緒,就唱著號子前進,內容多反映他們生活的痛苦與世道的不平,音調沉重有力,往往伴有悲憤與哀痛的色彩。又由于纖夫們整天低頭貓腰拉纖,看不見河中與岸上的景物,領唱者往往在號子中唱出到了什么地方,離目的地還有多少路,天氣怎么樣了,太陽到了什么方位了等等,以鼓舞大家快拉快走,一往直前,盡快到達目的地。
撓秧號子 在津郊農村種稻地區,一直流行著一種獨特的撓秧號子。一般是在夏季,稻農在開闊的水稻田里進行撓秧勞動時邊作業邊吆喝。雖然沒有統一的勞動節奏,卻具有悠揚高亢、自由綿長的特點。
(二)民歌
由于天津是個移民性城市,不少市民來自四面八方,各地的民歌小調不斷流入天津。河北民歌《親家母》、《畫扇面》、《對花》、《光棍哭妻》、《鋤地》等,西北的《拜年》、《走西口》、《繡荷包》,江南民歌《采茶》、《板橋道情》,以及明清以來的傳統小曲《疊斷橋》、《鴛鴦扣》,創作歌曲《木蘭從軍 》、《滿江紅》等等 ,都在城區民間廣泛流傳,流傳過程中逐漸與天津語言韻調和地方民間音樂風格融匯一起,逐漸形成天津民歌。如《鄉下媽媽瞧親家》就是一首在歌詞與曲調上天津化了的民歌。歌詞是:“鄉下媽媽瞧親家,想了半天沒嘛拿。蘇州的官粉杭州的花 ,咸水沽的螃蟹鄧車沽的蝦,還捎帶著兩個楚王瓜 。天上下雨地下滑,一腳摔了個仰巴叉。灑了官粉壓碎了花,跑了螃蟹蹦了蝦,摔破了楚王大西瓜?尚τH家母沒造化!”這首民歌把天津的特色螃蟹、大蝦編唱進去,結尾處又表現了天津人詼諧的民風。
在天津傳統民歌中還有一些曲調稍長,略有些情節的小唱。例如民歌《漁樵耕讀》,開始唱詞是:“觀景去游春,學子對坐論古今。樵夫打柴運樹薪 ,漁翁撒網得金銀。農人種出十樣錦 ,沽取美酒快人心!本o接著下面的歌詞是分別對漁樵耕讀進行詠唱,其腔調很類似京韻大鼓的《丑末寅初》,也是用天津方言演唱,句中常常有襯字,并注意尾字押韻,使曲調質樸、舒緩、低回、委婉,與天津時調相似。這類小調有不少是取材家喻戶曉的歷史故事或民間傳說,如《西廂記》的《鶯鶯點夜香》等。
此外,天津人民的勤勞勇敢和革命精神,在各個歷史時期的民歌中多有反映。1851年10月,太平天國義軍打到天津附近時,天津一帶流傳著一首民歌:“爭天下,打天下,窮爺們兒天不怕地不怕。殺到楊柳青,天子嚇得發了昏;殺到天津衛,朝廷快讓位!
義和團興起后 ,天津是重要活動中心。1900年在天津城西呂祖堂設立了第一個總壇口 。天津民歌中唱道:“光緒二十六年哪,興起了義和團。普天之下都說是神仙呀,只打得洋鬼子東逃西散……”
1925年,上!拔遑K案”發生后,天津工人聲援上海工人罷工斗爭。當時在天津棉紡工人中流行一首民歌:“日本鬼子,豺狼成性,殘殺我工人,血肉橫飛,熱血染滬濱。有學生,幫助我工人,群起抱不平,奔走呼號,正氣滿乾坤?珊薜牡蹏髁x,壓迫弱民族,協力同心,打倒他們享太平……”
(三)時調小曲
時調小曲簡稱“時調”(不是曲藝中的“時調”),是清末民初時興起的民歌小調,內容多為時事新聞,用天津地方口語和字音演唱,內容通俗,腔調爽朗,其音樂旋律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當時被統稱為“時新小曲”。其中有些產生于天津城區,如“老鴛鴦調”、“新鴛鴦調”、“靠山調”、“膠皮調”、“落尺調”、“落王調”、“落上調”、“拉合調”、“反拉合調”等。其中以老鴛鴦調流行得最早,在乾隆年間即開始流傳;而靠山調則流傳最廣。靠山調是绱鞋作坊工人休息時坐在小馬札上,背靠山墻哼唱的小調,歌詞與曲調是工人們的口頭創作。傳說有一個绱鞋工人中年喪妻 ,拋下兩個孩子無人照顧,成天唉聲嘆氣 ,工人們就你一句我一句趕轍押韻地湊成小曲《光棍哭妻》。這小曲被傳開以后,又經人加工潤色,更名為《七月七》,流傳得更廣,其曲調就被稱作“靠山調”了。天津老曲藝演員屈振庭就是由绱鞋工專唱靠山調而“下!钡摹S行┩獾匦≌{傳入天津后,經過長期流傳,與天津的民風、民俗和語言韻律融合在一起,已經天津化了,如“拉哈調”等。這兩類小調都具有濃郁的天津地方特色。
時調小曲由于流行較廣,早在民國初年就開始在茶園中出現時調小曲的專業演唱節目。后被專業說唱藝人所吸收,經過不斷改革與發展,終于形成天津特有并享譽全國的曲藝品種“天津時調”。
太平鼓,是滿、蒙古、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因單面蒙皮又稱單皮鼓。流行于遼寧、吉林、黑龍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