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多少回憶最終將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現代化的洪流逐漸把疍家文化淹沒,千百年來的漁歌晚唱將不復存在。不管是期待還是留戀,沙田的明天將大不一樣。不變的是由疍民圍成的這片土地,它默默地注視著人間的悲喜和城市變遷。既是歷史的見證,又孕育著燦爛的未來。
咸水歌
咸水歌,是漁民操廣州方言演唱的一種漁歌,古時流行于珠江三角洲河網交錯的沿海水鄉,又稱“白話漁歌” 。東莞市沙田鎮的咸水歌內容形式極為豐富,是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幾乎成為記載沙田滄桑歷史和人民生活的一部史書。無論是撒網捕魚的晨霧中、田邊地頭的晌午時,還是朦朧星稀的漁火里,江河湖海的水面上總飄蕩著動人的咸水歌聲。
由于漁民的流動性,東莞的咸水歌極富地方特色,并流行到香港、澳門以至越南等地,其歌詞多用東莞口頭語,曲調爽朗樸素,形象生動,情感真摯。這種咸水歌一般由上下兩句組成單樂段,或由四個樂句組成復樂段,有獨唱、對唱等形式,以后者為主。對唱采用男女互答形式,問答雙方的曲式結構一致。男歌者唱前兩句,女歌者唱后兩句;男歌者的結束句多有“姑妹嘿”一語,女歌者的結束句則多有“兄哥”一詞,多屬情歌。
每逢婚嫁、喜慶節日,沙田人都喜歡唱咸水歌助興,傳唱咸水歌曾經是水鄉群眾自娛自樂的一種普遍方式,更是沙田民俗文化中的一道靚麗風景線。上世紀70年代后,電視、電影逐漸普及,沙田傳唱咸水歌的風氣日漸式微。由于民間歌者識歌不識譜,單靠口頭傳唱,導致咸水歌慢慢變調,面臨失傳的危機。
經過一系列的保護工作,沙田咸水歌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并被列入廣東省及東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為了進一步保護咸水歌,沙田鎮成立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辦公室,開始搜集咸水歌唱本、開辦傳習班,并組織年青一代學唱咸水歌。目前,沙田鎮各中小學校都開辦了咸水歌學習班,今后將有更多學生會唱咸水歌,即將消逝的咸水歌得到了傳承和發揚。
當我們戴上耳機聽各種流行曲子的時候,不妨回首去品味那一首首經典的咸水歌——這些流傳已久的民歌猶如一顆顆散落于民間的珍珠,拂去歲月的輕塵,它們依然搖曳生輝。
相關鏈接:沙田咸水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