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湖湘、嶺南、江浙音樂家群體的啟示
錄入時間:2012/2/20 14:20:00 來 源:中音在線 [音樂教程]
楊念群《儒學地域化的近代形態——三大知識群體互動的比較研究》一書,以儒學地域化為框架,解讀近代湖湘、嶺南、江浙三大知識群體之所以形成的原因以及與中國近代社會變革的關系,不僅發現了近代知識群體與不同地域間的差異,更為重要的是,不同知識群體在社會互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知識主張及其形成的不同類型。
如果把以毛澤東、孫中山、蔣介石作為湖湘、嶺南、江浙三地政治領袖代表的模式套在音樂精英分布上,同樣會發現三個相應群體。無須說,以呂驥、賀綠汀、黎錦暉、査阜西等為代表的湖湘音樂家,個個得風氣之先,成為各自領域的領軍人物。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湖湘群體的代表呂驥以及緊隨其后的賀綠汀,一直是統領音樂界半個世紀之久的專業領袖。可以說,他們的名字在一定意義上講就是音樂領袖的代名詞。與此相反,攪得20世紀音樂界不太安靜的流行歌曲鼻祖,也出自湖南,這位把第一部“兒童歌舞劇”領入視野的黎錦輝,同時把流行歌曲的第一聲詠嘆饋贈給現代史。另一個極端則與“時代曲”相反,古老的琴學領袖查阜西,以及并列的琴學大師管平湖的老師楊宗稷,也出自湖南。似乎有點神秘,湖南對20世紀的音樂界來講的確舉足輕重。領袖級的人物,呈現出正反兩極的色調。紅色領導人幾乎都源自湘江,這是湖南的榮耀,與此同時,來自流行歌壇“弄潮兒”的批評也連年不斷,這是湖南的晦暗。無須說,呂驥也好,賀綠汀也好,不管如何了不起,若非憑橫空出世的毛澤東、劉少奇、彭德懷的大勇大謀,湖南人絕不會如此出人頭地。湘江后浪推前浪,重量級人物至今層出不窮,新一輪人才并未失聲,如牽引“新潮樂派”的譚盾,第一位推出流行唱法的李谷一,以及當紅歌星宋祖英等,流風余韻,仍可與前運相終始,氣象襲世。
作為江浙知識群體的音樂界代表人物,自然是劉天華、趙元任、阿炳、楊蔭瀏、曹安和、黃翔鵬、丁善德、錢仁康、吳祖強。無論是阿炳還是記錄了阿炳的楊蔭瀏是否同意,他們都是濃郁的江南文化的受益者。當年只有幾十萬人口的無錫城,竟成為輸出數位音樂大師的園地,讓整個中國跟著他們家鄉的音調哼哼。以楊蔭瀏、曹安和、黃翔鵬為代表的江浙知識群體,尊聞好博,淵粹卓絕,表現為對音樂學的突出貢獻,成為20世紀的最高峰,至今沒有任何群體可以替代。
以冼星海、馬思聰、蕭友梅、李煥之(原籍福建,出生于香港)、陳洪為代表的廣東音樂家群體,則體現了另一種氣度,主要功績,集于創作。新舊相雜的方言,茹毛飲血的飲食,總讓人把嶺南看做化外之地,然而,海通以還,外學輸入,遠離天朝之地,卻非同凡響,一次次地敢為天下先,音樂領域同樣表現出“食頭箸”的現象。這種姿態歸功于廣東人的開放,冼星海、馬思聰、蕭友梅,個個都有留學經歷,絕非偶然,時代轉型期催發的巨大創造力,把他們推到了弄潮的浪尖。
作為三大知識群體,20世紀樂壇上涌現出來的獨領風騷的音樂家,改寫了所有領域的所有記錄,創作、理論、表演、教育、機構建設等,使各領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發展局面,獲得了以前從未達到的成就。一部部作品涌現,一批批樂譜出版,一批批人才出現,一個個樂團創立,一所所院校建立,一本本雜志創刊,一篇篇文章出世,的確令人瞠目結舌,顯示的活力至今令人神往。他們激情澎湃、規天下大計,風風火火地為社會搭建起一個又一個腳手架,蓋起一座座城堡大廈,并心甘情愿地變為天塹通途下面那幾個最受力的橋墩。
三個區域的知識精英,不可思議地扎堆,引出的地域人文景觀讓人思量。地域性話題從來都有點敏感,褒獎這里似乎就意味著貶低那里,其實,學術意義上的歸納是健康的談論。無須說,歷史從來不會平均地分配人文資源,湖湘、嶺南、江浙之所以得天下風氣之先,輸送大批精英,歸根結底,就是對教化持續不斷地重視,仁人志士,設壇授學,靡然向風。上述音樂家無不從小浸染文化,培灌啟蒙,雖然生于弱邦,育于戰亂,但“欲破壁以自拔于黑暗”,艱苦卓絕,終成一代中流砥柱。提倡多元文化其實總把人與音樂往一個模子里塑的現代教育,已使區域文化日益趨同,珍惜地方文化特色并扶持獨特精神的方式,想來應是培養不同人才彌足珍貴的環境。辛亥革命百年紀念,讓人從不同角度審視這段歷史中出現的人物以及培育出他們清峻屹立人格的文化環境。(來源:中國文化報/作者 濤聲)
(編輯/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