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的教學方式及其教學內容
1.個別課
個別課是采取“一對一”的授課方式,一般從三年級開始,一周一課時。個別課充分體現了聲樂教學的最大特點——“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教師可以根據每位學生特定的嗓音條件、理解能力和歌唱程度,對其發聲進行指導和訓練,以確定適合學生的歌唱方法,在提高專業技能、技巧的同時,使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激發潛在的歌唱天賦,盡可能得到個性的和諧發展,展示其音樂表現力。作為未來基礎音樂教育的師資,中師聲樂教育專業的學生日后都要走上講臺,一方面要通過自己正確、得體的范唱激發學生對音樂藝術的興趣和愛好;另一方面又要把自己對歌唱藝術的理解和體驗傳授給學生。因此,在建立正確的聲樂概念、掌握基本歌唱方法的基礎上,個別課在提高學生的歌唱技能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小組課
小組課是把三至五個程度相近或同一聲部的學生編為一組,是在集體課基礎上的提高教學,一般從中師二年級開始,每周一次,連上兩課時。小組課的開設為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創造了有利條件。小組課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組織形式,既能相互交流對聲樂課程的見解,又能讓學生觀摩到教師完整的教學過程,學會如何解決歌唱發聲中存在的問題,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的教師意識和教學能力,體現了藝術性與師范性的結合。
3.集體課
集體課是以班級或年級為授課單位的集體聲樂課程教學,從一年級新生入校開始,每周四課時,兩課時為一次。學生一起練聲,一起唱歌,授課時,教師指定或抽查個別學生進行演唱,并針對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調整訓練。課堂教學結束時,教師把作業布置給學生,并在下一次課上,根據學生課下練習情況,進行講解和比較,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同時,集體課的形式還有講座、觀摩和藝術實踐等。其內容可包括發聲的基本理論、聲樂表演、聲樂美學和中外聲樂發展歷史等。
三種教學方式的作用及存在的問題
1.個別課
個別課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靈活性,能充分顧及到學生的聲音特點和藝術個性的發展。因此,它的教學效果十分明顯,是聲樂教學史上最常見最普遍的形式,數百年來,都被廣泛采用。在個別課上,學生的演唱和教師的示范對于師生間的交流最為直觀方便。這種教學方式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有目的、有選擇、有階段地實施,對于具有一定聲音條件和發展潛力的學生,它應是聲樂教學的主要形式,具有“提高”的意義,而對于聲樂條件較差的學生,它則是輔助形式,具有聲樂教學的“普及”性。
個別課的缺點是分散量大、教學成本高,容易造成時間上、內容進度很強的隨意性。同時,個別課也存在知識單一、信息量小的弊端,學生只注重解決自身存在的某些技術性問題而對聲樂教學的系統性、完整性缺乏了解。因此,教師應該允許和鼓勵學生旁聽個別課,而且聽不同教師的課,不但可以學到不同教師的教法,而且可以接觸到不同教師的教學和演唱風格,從而活躍思維,激發表現力和創造力。
2.小組課
小組課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師生的能動性。首先,小組課的授課方式為學生之間的學習和交流提供了機會,能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增強學生的進取意識,使學生既練唱又聽課。學生在相互觀摩中可以了解其他學生處理作品的思路和方法,也可以學習到更廣泛的曲目。其次,小組課上教師能夠針對同一層次水平的學生組織教學,通過演唱使學生發現自己的優點和存在的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共性問題和個體差異,找到最恰當的方法,融教學學習于技能學習中,使學生在學的同時也學會了怎樣去教。
聲樂小組課又稱教學實踐,主要是以齊唱、重唱、小合唱為內容,以集體發聲和集體歌唱共性為原則的集體教學。對于聲樂技能訓練的學生,適當采用這種教學形式,有利于學生對歌唱共性的掌握,有效地培養學生在集體中把握自我或發展自我的歌唱能力;有利于在聲樂共性的前提下,使學生在歌唱內容、曲目選擇和歌曲處理上提高效率;有利于增強合作意識、克服緊張情緒、培養健康的歌唱心理、豐富樂感和培養藝術實踐組織能力。另外,還有利于教學資源和教學成本的節約,減少教師在聲樂教學中的重復勞動。
我們當前聲樂課所采用的小組課教學方式,從實質上講還是個別課,主要是逐個進行教學,每個學生只能利用整個教學時間的一部分。對于這種情況,教師應盡可能根據學生的自身特點、聲樂基礎及存在的問題等條件,把具有一定共性的學生劃為一個小組,便于有針對性地進行小組教學。同時,教師在小組課上應該把自己和學生融為一個教學整體,在一個學生唱時,要求其他同學都積極地參與進去,同學間互相切磋探討,教師作為教學整體中平等的一員,形成互動的教學氛圍,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主動參與能力、鑒賞評價能力和思考分析能力等。
3.集體課
集體課體現了聲樂課程教學的諸多特點,在教師的講解和引導下,使學生掌握聲樂基礎理論知識,了解學科最新動態與發展,開闊學生眼界并培養其藝術思維能力,提高聲樂綜合素質。它包括以下諸方面的理論及其實際應用:發聲器官的生理構造,歌唱中的喉嚨打開,歌唱的正確姿勢,歌唱的合理呼吸以及如何正確掌握、運用歌唱中的共鳴腔,歌唱中的咬字、吐字、聲區的劃分及其不同特征,從而使學生了解自己的發聲器官,對歌唱發聲過程有一個系統全面的認識,建立正確的聲樂概念和科學的學習理念,避免聲樂學習過程中的盲目性。通過聲樂集體課程的學習,既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又增強學生分析各種聲音特點和解決各種發音問題的能力。
綜上所述可知,任何一種教學方式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同時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個別課、小組課和集體課相結合的聲樂課程教學方式,是根據中師聲樂課程教學資源、教學條件、學生技能與素質等實際情況,以人才培養目標為指導,在培養目標與教學形式上,構成的統一教學整體。個別課教學是培養學生掌握聲樂技能的主要途徑;而小組課教學是個別課的補充和延伸,可以彌補個別課教學中集體歌唱能力、歌唱協調能力和藝術實踐能力的不足;集體課可以豐富學生的聲樂基本理論。三者形成了中師聲樂課程教學互相聯系又相對獨立、互相制約又不能取代的教學整體。因此,在聲樂課程教學中,教學方式的選擇和應用一定要尊重聲樂教學的自身規律,注重教學方式的多樣性和綜合性,充分發揮每種教學方式的優勢。
太平鼓,是滿、蒙古、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因單面蒙皮又稱單皮鼓。流行于遼寧、吉林、黑龍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