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幸買到一把有一點檔次的新琴(一般琴廠里的中檔手工琴價格約在8000——30000元人民幣左右),如果你對剛到手的寶貝從外觀到內質還算比較滿意(外觀是直接的感受,包括形狀、顏色、尺寸、配件等;內質則是對材料的鑒定,包括面板與背板的年齡、產地、密度、硬度、彈性、音頻以及干燥程度等,這些可以通過木材的年輪數量、紋理狀態、光澤亮度、輕重分量、觸摸感覺、敲擊響度特別是音頻測定來初步判斷),那么下一步該做的,就是對其調試和培養了。
因為任何剛剛出廠的新琴,即使經過調試,也未必已經達到最佳的狀態;即使暫時聲音不錯,也未必已經具備了最理想的表現力與穿透力。
對一件樂器的調試與培養,有時候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由于每個人對音樂的理解和感受各有不同,即使面對同一件樂器,觀察和判斷的角度、鑒賞和品評的結論也不盡相同。所以與其靠外在的灌輸,不如靠自己的悟性和功力。我們崇拜大師,有大師級的人物在身邊關照指點提攜和幫助,當然是件好事。但我們不能在每一件事情上,時時處處永遠和完全地依賴大師。在實踐中慢慢消化科學理論,慢慢積累實踐經驗,才有可能在主觀上不斷滿足自己對聲音的藝術追求,在客觀上逐漸完善小提琴的振動性能與聲音品質。
新琴的調試,好比硬件的合理配置;新琴的培養,好比軟件的編寫創造,應該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任何缺乏耐心操之過急都于事無補“欲速而不達”。我個人從來不相信這樣聳人聽聞的神話:一位音樂大師把新琴拿去拉了幾天,就宣告已經開音完畢。不可否認藝術功力的深厚精湛、演奏技術的嫻熟高超,可以加快開音的速度,但新琴的調試與培養是一項別人無法取代的事必躬親的工作,而且與信念的堅定、底蘊的深厚、時間的密集、毅力的恒久、方法的恰當成正比的。滴水之所以能夠穿石,不僅證明了長期不懈努力的可貴,更能體現了方向始終如一的重要。
如前所說,配件調試與音色培養雖然是兩回事,但二者卻是相互關聯密不可分的,是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相輔相成并且相互交替、螺旋狀循環上升的。配件調試得好,可能是使聲音培養有效率達到最佳點的前提保證;聲音培養得好,可能是對配件調試合理性的充分驗證,甚至是對整個琴體價值的提升。對于我們絕大多數業余愛好者來說,不是所有的提琴部件都能人工調試;但通過絕非一蹴而就的長期實踐,對所有的部件都可以進行培養,誰都有可能循序漸進漸入佳境水到渠成不經意間到了巔峰。
新琴調試的內容,包括琴弦張力的調整(通過改變琴弦的總長度和有效長度來調整其拉力和聲音色彩)、琴碼體積的調整(通過改變琴碼的高度、厚度、寬度、碼腳、孔眼和腎尖的大小來調整其扭動傳導及自身振動的頻率,消聲器與弱音器就是根據這個道理而制成的)、音柱的體積和位置調整(也就是通過改變音柱的長度、直徑及其位置,來調整支撐琴板的部位和頂力,進而對聲音傳導的均衡性和空氣共鳴區的劃分進行合理分配)。至于琴枕的高度(解決琴弦到指板的距離)、琴弦的寬度(解決弦與弦的平面距離)、尾繩的長度調整,都屬于與上述內容相連帶的輔助性調整。
新琴的培養,就是對聲音的調整,所以又叫做開音,也就是對現有聲音某些缺陷的補救完善,對潛在發音能力的開發挖掘。開音的主要內容,包括音量的增大(發掘并強化琴體充分振動的功能以解決聲音微弱疲軟現象)、音質的提升(發掘并強化琴體有序振動功能以解決聲音不純凈不結實并帶有雜音噪音怪音狼音現象)、音效的完善(發掘并強化琴體的和諧振動功能以解決四條弦發音不均衡不扎實不輕松不靈敏現象)、音色的豐富(發掘并強化琴體適應各種模式振動的高級功能以解決各種音區聲音風格特色不明顯的問題,例如E弦上聲音不是明亮清脆,A弦上的聲音不是柔美綿長,D弦上的聲音不是溫暖飽滿,G弦上的聲音不是壯闊雄渾)。總而言之,是要全面提升小提琴的藝術表現力和傳遠穿透力,及早達到讓自己滿意聽眾也滿意的目標——“共振”。
一件物體發生振動時,一切與其相關聯的物體也都發生了頻率、速度、振幅相類似的同步振動,這種物理現象稱之為“共振”。具體說到小提琴,由于琴弦的振動,帶動琴身上所有部件包括音箱里面的空氣都發出各種不同的聲音,這些聲音復合起來成為一體并傳播開來,才是屬于小提琴的最佳音色。說到底,追求“共振”是小提琴的調試與培養的主攻方向。那么“應力”就是實現共振的攔路虎。什么是應力呢?應力就是在提琴制作時所必然形成的結構拉力,嚴重影響木材振動速度與聲音傳導的時效性,甚至發出不屬于正常振動的怪音。我們知道,小提琴由六十多塊木材組成,為了將它們連成一體只好用動物膠粘合,為了嚴密牢固不惜借助機械力量強行擠壓,那么多數量的木材極不情愿地被人工扭曲貼在一起,它們能感到舒適自然和神經放松么?不徹底打破“內部應力”這個頑固堡壘,所謂聲音培養無異于一句空話。新琴開音的意義,就是通過局部振動推進整體振動以根除內部應力,才能談及聲音潛能的開發與利用。
740)this.width=740"> 日木,羌族棰擊膜鳴樂器。又稱羊皮鼓。漢稱羌鈴鼓或羌族手鼓。流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