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提高情緒記憶能力的研究
錄入時間:2009/12/16 來 源:中音在線 [音樂考級]
關鍵詞 音樂欣賞教學 情緒記憶 情緒體驗 論文文章
摘要: 音樂欣賞教學中的情緒記憶不是對具體音樂內容和音樂材料的記憶,而是學生對音樂作品以體驗時的情緒、情感為內容的記憶。當音樂作品的情境、節奏、旋律或內容引起個人強烈或深刻的情緒、情感體驗時,對音樂的感知同由此而引發的情緒、情感結合在一起,保存在人腦中。回憶時,只要相關的表象浮現,相應的音樂元素和情緒、情感就會隨之出現。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提高情緒記憶能力,有助于激發學生音樂欣賞的興趣,有助于學生獲得更加豐富的情感體驗,有助于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音樂作品,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提高情緒記憶能力的策略,首先選取優秀的、具有代表性的音樂作品作為欣賞材料,加強學生對音樂材料的感知深刻度。其次創設與樂曲相應的情境,
并且利用樂曲的冗余度,啟發學生有意識地聆聽,加深對“輸入”過程的印記。接著采用類比法,利用通感、移情等心理手段,幫助學生科學編碼和貯存音樂信息。最后設計一些諸如律動、演奏等可操作的、外化的動作,讓學生表達微妙的藝術體驗,提高音樂情緒記憶能力。 音樂欣賞是一個包括知覺、注意、記憶、聯想、想象等多種心理活動的綜合動態過程。音樂欣賞教學是教師組織、利用音樂材料,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直接感知音響,記憶音樂信息,與舊有經驗之間搭起橋梁,引起各種情緒反應,獲得豐富情感體驗,產生聯想和想象,從而受到審美教育的過程。
認知心理學認為記憶在人的整個心理活動中處于突出的地位。不僅是知覺,任何心理活動和心理現象,從認知到情緒情感以至個性都離不開記憶的參與。那什么是記憶呢?在普通心理學中記憶是指過去經驗在人腦中的反映的心理過程。它包括“記”和“憶”兩個過程,“記”是識記和保持,它是記憶的前提和關鍵;“憶”是再認和回憶,它是記憶要達到的目的,也是檢驗記憶的指標。認知心理學把記憶看作是信息加工過程,是對輸入信息的編碼、貯存和提取的過程。信息的輸入、加工編碼是識記,信息的貯存是保持,信息的提取是再認和回憶。
音樂教育家把音樂記憶定義為“以往感知過的音樂表象在當前沒有作用于器官的情況下,在腦中再現出來的表象。音樂記憶力是個體對音樂表象的識記、保持、再認和再現的能力。通常泛指能記憶所聽過的音樂的能力,包括對絕對音高、相對音高的記憶,對節奏、旋律、和聲、復調、音色甚至整部樂曲的記憶能力。它是進行音樂活動的必要條件。”①在這個定義中更多的是對音樂知識的記憶。
音樂是聽覺藝術,具有流逝性。黑格爾曾說過,音樂具有時間上的連續性和變動性,卻沒有空間性。在等值空間中,音響是不能并存的,前一個聲音流逝了,后一個聲音隨之出現,后一個聲音流逝了,又被另一個聲音所代替。聲音的流逝性使它所塑造的藝術形象不能完全確定下來,時刻在流動,時刻在變化。這一屬性使得音樂記憶在欣賞教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試問,學生如果對所欣賞的音樂作品沒有記憶,如何把握樂曲的情感?學生如果對所聆聽的音樂材料沒有印象,如何了解它的發展?“音樂欣賞就是藝術化的音響流在聽覺中造成一個持續不斷的璉式“痕跡”流,完成感知的過程,人們是在記憶的基礎上完成審美過程。……此外,欣賞過程中的想象和聯想,也是以記憶作為前提的。音樂把人的思維活動激發起來,把非同類的事物也牽涉到審美中來,例如視覺的感受、哲理的體會等等,還包括各種感覺之間的轉移、交換,其實質是對過去既存經驗的再造或改造,在音樂刺激能引起過去有關的生活經驗和思想感情時,才能產生聯想,所以,音樂活動的本質性的作用就是建立在記憶之上的。”②
音樂不像美術作品那樣表現一些具體的事物,它主要是抒發人的內心情感世界或表達人對于大自然、社會等外界事物的感覺,因此音樂具有情感性。欣賞者憑借自己的情感經驗對音樂作品進行理解和領悟,對音樂本身所要表達的內容和形象做出合理又深刻的想象和聯想。音樂主要訴之于情感,情感的激發必然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同一音樂作品,不同的人的感受必定是不同的,正像人們常說的:“有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甚至可以說,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里對同一首樂曲的所產生的情感也必定是不同的,因此音樂欣賞具有主觀性。每個人的經歷閱歷不同、學識心情不同對音樂的理解和把握會大不相同。
所以,筆者認為,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學生對音樂的記憶就不能僅停留在對樂理知識、旋律節奏、創作背景等方面的記憶,比如樂曲的作者及所屬國家,樂曲的拍號、速度、力度、主旋律等等,更應該是一種情緒的喚醒,是對情緒的記憶,對音樂的情緒、欣賞者的主觀感受和情感體驗的記憶。
對樂理知識、旋律節奏和創作背景等的記憶是學生對音樂知識和音樂材料的記憶,對音樂欣賞學習來說固然重要.但是,對我們所要做的情緒記憶的研究不是對記憶具體材料的研究,而是對學生在音樂欣賞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紛繁復雜的對音樂情緒情感的記憶,它是更深層次的記憶,是建立在對音樂的充分感知、獨特理解、多元詮釋的基礎上的記憶,是沒有固定內容、統一形式的記憶。筆者認為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對情緒記憶的研究更有價值。本文將從情緒記憶的概念、提高情緒記憶能力的意義及其操作策略三大方面展開研究。
一、音樂欣賞教學中情緒記憶的概念:
曾讀過這樣一個故事,大意是:主人公遭到迫害被關進了監獄。有一天,從遠處傳來一陣音樂,那音樂雄渾、激越、崇高,卻還流露著一點辛酸,似乎是莊嚴的悲傷,似乎是英雄的憂郁。當他重獲自由后再次聽到它時,便失聲慟哭起來。當故事里的主人公第一次聽到音樂時,因身受打擊,心情抑郁苦悶,對音樂有了特有的感知和理解,留下了深刻的印記,當第二次音樂響起,當時的場景浮現在了腦海,悲傷的情緒被喚醒,情緒記憶使人無法遏止,情感流露,這種過程就是情緒記憶。
我們在教學中也常常會碰到這樣的現象,曾給學生帶來愉悅體驗的旋律或節奏,再次出現時,學生都會表現得特別開心,特別幸福。這是因為音樂元素給予的刺激,對于學生來說不是獲得了什么文字符號,而是原有的情緒體驗被喚醒,使他們回憶起當時的美好。
音樂欣賞教學中的情緒記憶不同于前面所說的“音樂記憶”的定義,它不是對具體音樂內容和音樂材料的記憶,而是學生對音樂作品以體驗時的情緒、情感為內容的記憶。當音樂作品的情境、節奏、旋律或內容引起個人強烈或深刻的情緒、情感體驗時,對音樂的感知同由此而引發的情緒、情感結合在一起,保存在人腦中。回憶時,只要相關的表象浮現,相應的音樂元素和情緒、情感就會隨之出現。
良好記憶的品質具有四個特點:記憶的敏捷性、持久性、準確性和儲備性。提高音樂情緒記憶能力既是提高情緒記憶的這四個方面。
二、音樂欣賞教學中提高情緒記憶能力的意義:
在音樂欣賞活動中人的情緒記憶是天生具有的,但存在著明顯的個體差異。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記憶生理機制和心理過程可以通過后天的訓練、培養而逐漸得到提高。因此,音樂欣賞教學中提高情緒記憶能力具有可行性。
音樂欣賞教學中提高情緒記憶能力有哪些現實意義呢?筆者認為,音樂欣賞教學中情緒記憶能力的提高,既有利于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又有利于激發欣賞的興趣,積累音樂審美體驗,提高審美品位,開闊音樂視野,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音樂素養和高尚的道德品質,最終達到育人的目的。正如園明先生所說的:“音樂學科是通過提供音樂自身所固有的特質,亦即帶來人生充實感的審美體驗——音樂體驗,來實現其所承擔的人格形成的一個方面的作用。”③
1、音樂欣賞教學中提高情緒記憶能力,有助于學生獲得更加豐富的情感體驗。“理想的公民音樂教育應在最終使兒童將其在音樂經歷中所獲得的一切有益體驗的營養滲透到他們生命的每一個細胞”中去。”④在以人為本,關注學生成長的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為其創設與音樂作品相符合的情境,引導學生把新獲得的體驗與舊有經驗之間進行有機整合,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的情緒記憶得到了提高。一旦情緒記憶能力得到了提高,學生就可以從眾多的音樂作品中,獲得更加豐富的情感體驗,在欣賞活動中不斷積累,從量變到質變,逐漸上升為審美情趣。
2、音樂欣賞教學中提高情緒記憶能力,有助于學生更為深刻地理解和把握音樂作品,提高音樂欣賞學習的效率。當聆聽新樂曲時,保持在腦海中的對原先樂曲所表達的情緒的深刻印記,幫助學生分析、描述、評價新感知的音樂作品,從而能夠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音樂的內涵。在不斷積累的情緒記憶的基礎上,學生的音樂感受力、理解力和創造力也相應地得到了增強,既提高了音樂欣賞學習的效率,又提高了學生對音樂的鑒賞能力。
3、音樂欣賞教學中提高情緒記憶能力,有利于激發學生音樂欣賞的興趣。對已經存在的對樂曲的情緒記憶,使學生對新樂曲有所期待,有所需求,注意力也有了較強的指向性和保持性,這樣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欣賞效果。每一次良好的欣賞效果使學生品嘗到欣賞的樂趣和音樂的美妙,他們就會自主調動多個感知通道,有意識地聆聽和思考,去獲得更豐富的情緒體驗,這樣學生的音樂欣賞興趣就被激發了。同時提高情緒記憶能力后,還可以開闊學生音樂視野,增長音樂積累,從而培養他們熱愛音樂文化的感情。
4、音樂欣賞教學中提高情緒記憶能力,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審美品位,陶冶他們的音樂素養。“音樂教育是通過音樂的種種體驗實現兒童的音樂教養的過程。音樂學科教育的本質乃在于,通過音樂的陶冶,形成擁有音樂教養的社會人。”⑤音樂欣賞教學中動聽的音樂,鮮明的節奏,優美的旋律和變化多樣的組合,使學生的精神生活得到更大的豐富和滿足。同時,學生在音樂欣賞中所獲得的美好的情緒體驗陶冶他們的性情,提升他們的審美品位,培養他們優秀的道德修養,使他們擁有美好的心靈和純潔的精神,最終成為有教養的人。
三、音樂欣賞教學中提高情緒記憶能力的操作策略:
“重復作為一種行為方式,對增強音樂記憶起著關鍵作用。”⑥實踐證明,有計劃、有目的、有選擇地運用重復,能優化記憶。但對于情緒記憶來說,所要記憶的并不是對音樂知識和音樂材料的機械記憶,而是喚起一種情感,喚起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喚起當初賞析時的情緒,因此在提高情緒記憶能力的教學中,所使用的重復并不是機械的無目的的反復,需要通過教師利用環境創設情境,或學生在賞析前進行的語言描述,或在欣賞過程中引導適當的外化動作來表現等方法再現表象。當然,多聽、多賞,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一樣,是在量上積累的基礎上,使學生悟出一些獨特的提高情緒記憶的方法來,使之成為學生學習音樂的能力。
提高情緒記憶能力的操作策略可以從加強記憶的幾個過程,即從輸入、編碼和貯存以及提取三個過程入手。
首先從材料的輸入著手,教師要選取優秀的、具有代表性的音樂作品,或者以運用富有特色樂器演奏的作品作為欣賞材料,加強學生對音樂材料的感知深刻度。其次教師要創設與樂曲相應的情境,
并且利用樂曲的冗余度,啟發學生有意識地去聆聽,加深對“輸入”過程的印記。接著采用類比法,利用通感、移情等心理手段,幫助學生科學編碼和貯存音樂信息。除了聆聽,教師還設計一些諸如律動、演奏等可操作的、外化的動作,讓學生表達微妙的藝術體驗,這一策略既是提取也是鞏固音樂情緒。
1、音樂作為一種通過聽覺感受的藝術美,音樂作品本身的感染力直接驅動和強化儲存功能,深化記憶痕跡。因此選擇優秀的、具有代表性的音樂作品作為欣賞材料,對訓練和提高情緒記憶能力有積極意義。它可以起到強化刺激的作用,幫助學生深刻感知,震撼心靈,在學生腦海中留下較深的印記。
華彥鈞的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是一首能讓學生記憶深刻,同時能喚起與樂曲相近情緒的優秀作品。作者以“二泉映月”為樂曲命名,將人引入夜闌人靜、泉清月冷的意境當中。二胡特有的音色,如人聲在娓娓訴說,又如哭聲悲涼哀怨,震撼人心,觸碰內心最柔軟的一角,讓人在體驗中不經意地產生同情之意。樂曲在短小的引子之后,平靜低調展開旋律,恰似作者端坐泉邊沉思往事。第二樂句從第一樂句尾音的高八度音上開始,打破了前面的沉靜,開始昂揚起來,流露出作者無限感慨之情。進入第三句時,旋律在高音區上流動,柔中帶剛,情緒更為激動,深刻地揭示了作者頑強自傲的生活意志。音樂始終帶著幾分悲惻的情緒,這是一位飽嘗人間辛酸和痛苦的盲藝人的感情流露。二胡在用弓上富有輕重變化,忽強忽弱,時起時伏,扣人心弦。
優秀的音樂作品加上富有特色的演奏樂器的運用能使學生在材料輸入階段就留下鮮明的印象,獲得深刻的感知印記。尤其是那些情緒強烈,或極喜或極悲的作品,情緒感染力大,學生容易再次提取相應的情緒,提高情緒記憶的敏捷性。
2、在音樂欣賞教學中,重視了欣賞材料的選擇之后,教師需要創設與作品相適應的情境,建立師生間和諧的關系,激發學生積極主動的需求心理,這樣才能促使學生的大腦進入高度興奮狀態,使欣賞效率大大提高。處于這種舒暢心情中感受音樂、學習音樂,不僅對音樂信息感受的痕跡深,而且儲存的時間長,提取的速度也快。
老約翰·施特勞斯最著名的代表作管弦樂曲《拉德斯基進行曲》,大概是世界上最為人們所熟悉的進行曲,每年著名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也總是以這首曲子作為結束曲,并已成為一種傳統。這首曲子由對比鮮明的兩部分構成。強勁有力的引子之后是第一部分主題,仿佛讓人們看到了一隊步兵輕快的走過大街。反復一遍之后,音樂經過一個全樂隊齊奏的過渡句,隨后出現的是與前面主題相對比的輕柔主題,優美動聽。音樂最后在反復第一部分的主題后結束。
聆聽本曲時,欣賞者總會情不自禁地興奮起來,起立,隨著音樂的節奏鼓掌。在教學中,教師設計學生隨著本曲進教室的環節,學生邊拍手邊行進,簡單的律動使學生非常開心,表演得很起勁。音樂結束學生按原位坐好后,教師就啟發提問:“你對樂曲熟悉嗎?在怎樣的場合聽到過?”學生會有多種回答,比較集中的答案是“樂曲出現在隆重的場合”。教師繼續啟發:“聽到樂曲時,你最想隨著音樂做什么動作?”方案當然五花八門,但想拍手、行進的學生比較多。接著播放一段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上的片段,看見臺上藝術家在投入地表演,臺下觀眾盛裝出席,面帶微笑,起立隨音樂節奏擊掌,學生內心的激動情緒也被點燃,個個如同DV上的外國人一樣,微笑著擊掌,節奏平穩,心情愉悅。教師也融入他們中間,一起沉浸在音樂中。
氣氛的營造,情境的創設,能加深學生對情緒的理解,再次聆聽時比剛進入教室隨音樂踏步時有了理解上的飛躍,也更為深刻。等到要提取對樂曲的情緒記憶時,學生會自然地聯想到教學時教師的和藹、當時的律動和欣賞時的情境和氣氛,情緒記憶更為敏捷、持久和準確。
3、 冗余度是指人對樂曲的熟悉程度。近代學習心理學的信息加工理論認為:冗余度過低的刺激,不易激發起主動的探究、操作行為。主動的期待和主動的探究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信息冗余度基礎之上的。在欣賞教學中,我們不要被冗余度困擾,而是要利用冗余度,啟發學生有意識地去聆聽感知材料。
有些樂曲在生活的某個場景中經常會聽到,但學生并不知道它是什么曲子,也不會很有意識地去欣賞。教師要利用這些資源以及學生對這些音樂材料的冗余度,指導學生有意識地欣賞,將音樂材料從原先的信號符號轉化為藝術作品,作品的原有價值也會得到充分地體現。因為學生的視角轉換了,學生的興奮點也被觸碰了,對音樂的感知和情感體驗就會更加深刻。當然,教師在欣賞教學中的及時點撥,會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我校的上課鈴聲是巴赫的《諧謔曲》,學生無數次地聽到這首作品,卻沒有獲得過真正的音樂體驗,或者情感體驗比較少,更多的是把它當作一種上課的信息符號來接受,同以前的鈴聲給予的體驗沒有什么區別。但學生對這首作品的熟悉程度是很大的。教師利用這一冗余度指導學生欣賞,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記憶效果。樂曲主題具有明顯的快速舞曲特點,長笛明快、輕巧的演奏表現出生動、活潑的情緒,滯緩的弦樂在低音區與之呼應,使樂曲顯得詼諧而輕快,相信學生再次聽到此曲時,會產生愉悅的情緒,并帶著美好的情感開始新的一節課。
我校午餐開飯時間播放的音樂是《單簧管波爾卡》。波爾卡是十九世紀起源于波希米亞的一種民間舞。樂曲活潑歡快、音色圓潤、旋律明快、細微之處變化豐富。單簧管演奏的輕盈歡快的波爾卡,可以很好地調節人的心情,使人產生食欲。無數遍聆聽只讓學生意識到吃中飯時間到了,而沒有從藝術的角度去賞析。教師利用學生對此曲的冗余度,引導學生從藝術的角度去分析樂曲,學生會發出“這首曲子真的很好聽,以前我怎么沒有意識到呢?單簧管的音色還真美啊!”這樣由衷的感嘆。當音樂再次響起時,相信學生對樂曲的理解會更藝術化,對樂曲的情緒記憶也會更深刻、強烈。
4、在欣賞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認識記憶心理的結構問題,采用類比的手法,幫助學生進行科學的編碼,疏理音樂的類型,夸大作品的細節,把握作品所要表達的情緒情感的側重點,進行有效的記憶加工,以使獲得的音樂信息和音樂感覺變成既有意義又有價值,又便于提取的表象。類比是將音樂按不同體裁和形式分類進行審聽和研究。這種大量的、集中的對一種類型和一種音樂體裁甚至相近風格音樂作品的賞析,會使學生獲得對“這類”音樂作品良好的音樂感覺。
貝多芬的《土耳其進行曲》,是一首以“土耳其進行曲”為主題而馳名世界的變奏曲。實際上,樂曲的主題本身并非具有純正的土耳其風格,正如莫扎特的《土耳其進行曲》一樣,只是反映了當時流行的一種“東方風格”,在現代人看來,本曲幾乎沒有什么東方味道。但是由于它具有十分通俗而流暢的旋律,故與莫扎特的同名作品齊名,成為不朽的古典小品。
貝多芬的《土耳其進行曲》主題簡潔而極其節奏化。八分音符均整一貫的節奏,加上十六分音符來提高活潑感,全曲表現出一種帶有童貞般的單純。快活的節奏加上不著力渲染技巧的變奏,使全曲樸實有力,又不單調,表現出一種巧妙的關聯。莫扎特的鋼琴獨奏曲《土耳其進行曲》,是具有法國風回旋曲。首先是著名的主題以a小調出現,最為膾炙人口。中間是異國情調十足的樂章,最后在極為華麗而熱烈的氣氛中結束。 音樂情緒記憶就是用音樂元素,通過音樂手段,喚起學生對情緒的記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將兩首以《土耳其進行曲》為名的著名樂曲進行比較,先歸納它們的相同或相近處,比如曲名、創作背景等,再從節奏、旋律、結構,特別是情緒等要素上來辨別差異,捕捉特別明顯的音樂細節,體驗所帶來的不一樣的情感,并且讓學生用語言表達內心的感受,把握樂曲的特色,加深情緒記憶。
又如在欣賞“小步舞曲”時,教師將三位大家的作品進行類比,以便對此類音樂體裁做較為全面的了解。小步舞曲原是流行于法國農村中的一種民間舞蹈音樂,后來逐漸進入宮廷,成為貴族舞曲。小步舞曲大多采用3/4拍子,中速,節奏平穩,風格典雅、明快、輕巧,這是他們的共性。
貝多芬的《G大調小步舞曲》是在當時作者所寫的眾多小步舞曲和德國舞曲中最著名的作品。樂曲為典型的“三段體”結構,第一主題婉轉如歌,第二主題帶有活潑、跳躍的性質。巴赫一生寫過很多首小步舞曲,教師選取的是巴赫最著名的一首。同巴赫的其他作品一樣,其節奏自始至終十分平穩。第一主題輕快活潑,典雅華麗,其后是建立在這一主題上的幾個變奏形式。全曲結構簡單,始終給人一種清新的感覺。莫扎特的這首小步舞曲是著名的音樂小品之一,具有明顯的十七世紀宮廷音樂風格。樂曲采用三部曲式,樂曲的主題由第一小提琴和中提琴的八度齊奏呈示,音樂優美典雅。隨后出現的主旋律,宛如連綿不斷的涓涓細流,柔和而舒展。后來出現的中間部主題,以流暢的十六分音符組成的旋律,具有華麗而典雅的色彩。最后,樂曲再現第一部分,在明快的氣氛中結束。
分別聆聽這三首樂曲,如果不采取一定的方法,學生很容易產生混淆。因此,恰當、到位地使用類比法,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則會對記憶起到阻礙作用。教師在教學中對每一首小步舞曲進行具體講解,夸大其特征,尤其是樂曲所帶來的情緒體驗。貝多芬的作品活潑、跳躍,巴赫的作品清新、平穩,莫扎特的作品華麗、典雅,讓學生充分感知鮮明的情緒帶來的不同情感體驗,體會其中不同,這樣才有利于學生歸納、梳理,進行有效的自主的記憶加工,便于情緒記憶提取的準確性。
5、通感是指藝術活動中多種感覺彼此聯系、互相感應、相互滲透或挪移的心理現象。將悅耳的歌聲作為像圓滑光潤的珍珠一樣的各種比喻,使人們產生了視覺形象和觸覺的感受,這就是通感。音樂欣賞過程中,涉及文化、歷史等因素,通過通感也可以極大的豐富和深化音樂審美感受。
柴科夫斯基的弦樂合奏《如歌的行板》是受到世人鐘愛的杰出樂章。樂曲主題是他在烏克蘭卡蒙卡村妹妹家的莊園旅居時,從一個當地的泥水匠處聽來的一首小亞細亞的民謠。樂曲第一主題就是這首優雅的民謠曲調,雖由二拍與三拍混合做成,但毫無雕琢的痕跡。在幽靜的切分音過門后,引出第二主題,曲調的感情較為激昂。樂曲的結尾是第一主題的片斷,有如痛苦的啜泣,低沉哀怨。本曲曾使俄國大文豪——偉大的列夫·托爾斯泰老淚縱橫。
樂曲本身的魅力——旋律的優美、情緒的強烈能一下抓學生的心,使他們沉浸,深受感染。為了讓學生體驗那種夾雜著愛與恨、痛苦與希望的深沉、復雜的情緒,教師運用多媒體教學,讓學生欣賞有關俄羅斯風光的影視短片,了解柴可夫斯基時代的俄羅斯歷史背景以及朗讀列夫·托爾斯泰文學作品中的片段,利用通感,使音樂呈示為某些“有形”的東西,視覺與聽覺結合,音樂與歷史、文學交融,這些“有形物”隨著對音樂作品的感受體驗和研究,會成為深刻的情緒記憶,并且直接影響對音樂的進一步認識、理解和評價。教師還組織學生通過識譜、哼唱主旋律,促使學生自覺開通多個感知通道,并且使多種感覺體驗互相聯系、相互滲透。如此這般,等到再次聆聽或沒有出現感知材料時喚起對樂曲的情緒記憶會迅速、準確又完整。
6、 音樂欣賞教學中,除了聆聽,還需要完善外化行為,即將情緒記憶轉化為可操作的、外化的動作表現,比如律動。同時,音樂藝術作為實踐性極強的藝術,要想真正領略音樂的藝術魅力,還需要在演奏、演唱過程中表達獨特的藝術體驗,接受音樂熏陶,獲得深刻的情緒記憶,達到更高的藝術境界。
譬如,學生聽到國歌后,內心喚起對天安門前武警戰士莊嚴地升起五星紅旗等情景的記憶,或者是對奧運會上體育健兒為國增光,勇奪金牌,體育場上奏響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時自豪情緒的記憶,也會效仿,自覺地起立脫帽立正,神情莊重嚴肅。久而久之,學生會形成一聽到國歌就能起立立正的行為習慣。這個例子中,情緒記憶實際上在情緒被喚醒的基礎上建立一種正確的情感聯系,并轉化為實際行動表現了出來。這就是教師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情緒記憶能力的培養,不斷提高,使學生良好的外化行動和正確的內心體驗合理統一的結果。
又如在《四小天鵝舞曲》欣賞教學中,教師先讓學生聆聽樂曲,感受樂曲所帶來的輕松活潑的情緒。樂曲采用最典型的帶再現的三段體。A段是一個輕快、活潑的曲調,和聲豐滿、音響濃厚。B段主要用弦樂器演奏主題,節奏更富于動力,妙趣橫生。再現A´段的音樂又回到了原來質樸優雅的格調,最后在管弦樂的全奏中結束全曲。音樂和舞蹈天衣無縫,令人心醉神往,因此教師組織學生觀看芭蕾舞劇片段,體會舞臺上四只小天鵝的天真可愛。再次聆聽時,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用手指尖來表現芭蕾舞步。這種用手指尖來表現芭蕾舞步的方式激起了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更樂意體驗音樂的情緒,情緒記憶也更為深刻。
提高情緒記憶較為有效的方法還存在于演奏或演唱等音樂實踐活動中。因為在演奏、演唱過程中,能夠比較正確、迅速、真實地喚醒對音樂作品正確合理的情緒體驗,從而有相對適宜得體的外化表達。
學生對音樂的感知、體驗、學習都離不開對音樂的記憶,而良好的情緒記憶能力能夠使學生形成全面、完整、準確的音樂記憶,并且提高對音樂的理解,認識和把握。以上是筆者對情緒記憶的探究,希望對同行的教學實踐有些啟發。 注釋: ①曹理等著:《音樂學科教育學》,P64,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②分卷主編 匡惠:《音樂欣賞基礎教程》,P3,上海音樂出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