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還要在政府的領導下有計劃地提供資助;制定“非遺”進入市場經營的優惠政策,在土地使用、稅費、人事編制等方面給予支持;為非物質文化進入市場創造條件。非物質文化是旅游資源,是花兒發展的良好契機,花兒能夠以獨特的文化內涵,鮮明的地域風格,樸實而充滿了人性的光芒,是發展旅游所需的必然趨勢。旅游業稱為無煙工業,也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在當下,國家重視西部的生態發展與保護,重視西部的經濟發展前景,在人文社會與生態環境的互動中,我們有責任將過去與生態環境相適應的文化因素保護下來,以不同的方式延續下去,維護當地生態平衡發展。保護各民族優良傳統文化藝術是時代所需,也是青海文化經濟發展的良好出路。配合政府宏觀調控,要有計劃、有步驟、有目的培養一批高素質能力強,能歌善舞的表演者。在音樂藝術形式上下功夫,在作品上下功夫,表演形式上下功夫,把花兒與青海其他各民族民歌相結合,讓漢、藏、內蒙古、回、土、撒拉各民族同唱一首“花兒”。我省各民族文化十分豐富,只有大力推動文化融合進程,共同發展,才能把民歌風情與各民族文化相結合。因此積極發展各民族不同的民族服飾、民歌、民族風情、民族飲食等文化,政府還要在文化硬件上加大投入力度,鼓勵吸引民間資金投入,一點多面的發展,互相拉動,走出一條適合與青海文化旅游發展與非物質文化保護發展的新路子。廣西的《印象劉三姐》、云南的《印象云南》、河南的《清明上河園》都成為地方文化的名片。我們有很多的民間傳說,歷史故事,文化舊址,我們也是否可以開辟旅游專線發揮朱仲祿名人效益,把這位飽經滄桑老人的人生簡歷連同他的藝術和賦予他“花兒”生長土壤的家鄉,打造成“花兒”景點,把黃南的旅游景點和文化產業相聯系,熱貢藝術與宗教寺院,民族民間歌舞與休閑文化娛樂相聯系,如此各景點將會各具特色,又有獨特性而不可替代。歷史讓我們看到一個民族的發展,文化是民族的根,我們要堅持活態傳承,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成為一個富足的東方民族。一個朱仲祿為青海民歌、為中國民歌留下不可磨滅的貢獻,我們期待千千萬萬個朱仲祿走進花兒非物質文化領域,讓我們更多的民眾,為青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發展貢獻微薄之力,就像吉狄馬加先生所說:“相信,花兒這一民歌海洋里的藝術奇葩會越開越艷”。(下) (作者:馬清華)
花兒歌手風采錄
才仁卓瑪,女,藏族,湟中縣人。演唱風格流暢、高亢、豪放。擅長三陜令、憨肉肉令、清水令、直令、水紅花令等。2003年參加西北五省區民歌及花兒大賽獲銀獎;2004年在“清逸·佳雪杯”CCTV中央電視臺全國少數民族電視大賽中獲風采獎;2007年在山西大同少數民族大賽中獲金獎;2011年參加青海電視臺“攢勁少年心疼花兒”電視大獎賽獲銀唱家稱號。
馬俊,男,撒拉族,循化撒拉族自治縣人。演唱風格流暢、高亢、豪放。擅長直令、尕馬令、水紅花令、白牡丹令等。1985年獲得青海民歌匯演一等獎;1986年獲得海東地區民歌調演一等獎;1991年參加全省群眾業余文藝調演中舞劇《英雄救英雄》獲優秀表演獎。1992獲得首次孟達天池花兒會演唱比賽一等獎,并參加了第三屆中國藝術節開幕式文藝表演;同年參加全省“日月杯”花兒演唱邀請賽獲二等獎,并在省監獄局舉辦的演出比賽中獲一等獎;1993年參加青海省第二屆孟達天池花兒大賽獲二等獎;同年參加青海省湟源縣首屆、第二屆“江河源之夏”藝術節全省花兒歌手大獎賽獲三等獎;1996年演唱的花兒《吉祥的骨朵沒開放》、《駱駝泉邊的清泉水》在青海省首屆“江河源之夏藝術節”全省花兒歌手大獎賽中獲三等獎;2000年參加中華少數民族民俗技藝展演團赴臺灣文化交流活動;同年參加廣西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獲最佳歌手獎;2004年,在中央電視臺舉辦的2004年“清逸·佳雪杯”CCTV西部民歌電視大賽獲原生民歌獨唱組銅獎。
向國安,男,藏族,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人。演唱風格柔情、流暢。擅長尕馬令、河州大令、三花梢令等。2004年參加中國西部十五省區民歌大賽獲得銅獎;2005年參加中國西部五省區民歌大賽獲金獎;同年參加北京海淀劇院“山歌與爵士”大型演唱會,并發行個人首張“花兒”演唱專輯《勸人心》;2006年參加中國西部五省區民歌大賽獲銀獎;2007年在西寧市首屆文化藝術節活動中獲銀獎;2008年發行第二張“花兒”個人演唱專輯《花兒因你而美麗》;2009年獲得“新千蟲草杯”首屆青海花兒電視大賽名唱家;同年代表青海參加北京中國少數民族文化遺產展演“少數民族音樂舞蹈專場晚會”,并連續三年應邀參加青海電視臺春節晚會;2010年參加“三江同源看青海”主題歌舞晚會及閉幕式演唱會;同年參加大型演唱會“好歌傳唱金銀灘”及首屆老爺山花兒會開幕式大型演唱會;2011年參加第三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西部民歌專場演唱會;同年參加第二屆老爺山“花兒會”開幕式的演出;2012年在第十屆中國民歌(花兒)歌會邀請賽中獲銀獎。(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