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國務院批準文化部確定并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民間音樂中,就有“花兒”!盎▋骸笔侵腥A民族文化的瑰寶之一,“花兒”在漢、藏、回、土、東鄉、撒拉等多個民族中流傳,跨越四省區,在今天“花兒”已經家喻戶曉走向了全國,“花兒”反映出這一地區民族、文化和歷史的發展軌跡。
朱仲祿,被譽為“花兒”王,他的演唱風格獨特,唱腔委婉高亢,情真意切,在“花兒”理論研究、“花兒”詞曲創作、“花兒”傳承教育等方面為中國民歌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的“花兒”與大西北的山山水水一同扎根在了這片土地,也扎根在中國民歌的沃土。重新聆聽他的演唱錄音,思緒萬千,他熱愛“花兒”,演唱“花兒”,研究“花兒”的艱辛過程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看到這種民歌發展的歷史縮影,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態之一的“花兒”,我們不難發現“花兒”在中國民歌中的重要地位。
“花兒”的禮遇與“花兒”的傳播
自1949年以后,“花兒”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禮遇,從此“花兒”走出了窮山僻壤,結束了幾百年以來生在深山無人知的歷史。據資料記載“1949年10月,剛成立的甘肅人民廣播電臺特邀朱仲祿去電臺進行“花兒”的演唱直播(那時的電臺無錄音設備),這是青!盎▋骸碑a生幾百年來,第一次由朱仲祿從窮鄉僻壤的山溝野地里將它通過電波傳向了四面八方!1950年,“花兒”第一次進了北京城,在當年的國慶“各民族大團結聯歡會”上,朱仲祿為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向首都數萬觀眾演唱了他創編的“花兒”《毛主席好比親爹娘》等曲目,1952年秋天,“花兒”第一次走上了銀幕,朱仲祿為電影《太陽照亮紅石溝》配唱了三首“花兒”。1953年,全國第一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中推出了一大批民間歌手,朱仲祿就是其中之一,獲得優秀獎,還被邀請到中南海為中央領導演唱“花兒”,并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中央領導的親切接見。1953年中國唱片社灌制出版了朱仲祿演唱的“花兒”《上去高山望平川》和宴席曲《尕老漢》。同年朱仲祿接受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呂驥的邀請,在中央音樂學院講授“花兒”,“花兒”首次與高等學府的學子們見面并受到歡迎。
1954年,西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他編選的《“花兒”選》,這是一部普及、傳播兼研究的綜合性專著,共收入“花兒”唱詞800余首,“花兒”曲令“花兒”唱詞800余首,“花兒”曲令簡譜60余首,8000余字論文《“花兒”介紹》。
朱仲祿先生所演唱的作品,具有音樂、文學和歷史的廣泛性,最具代表性的有《河州大令·上去高山望平川》、《保安令袖筒里筒的是千里眼》、《倉啷啷令雪白的鴿子》、《阿姐令遠看黃河一條線》、《尕摩托送尕妹回娘家》、《索菲婭的心曲》、《新“花兒”用車拉》、《育花吟》、《爺爺孫子賣黃瓜》等上百首。1956年朱仲祿作詞,作曲家呂冰編曲、舞蹈編導章民新共同創作和改編的抒情歌舞《“花兒”與少年》,音樂中凝聚了青海小調《藍藍橋會》等音樂元素, 1958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了介紹這個歌舞的專著《“花兒”與少年》。從此《“花兒”與少年》的旋律成為東方音樂藝術之經典,成為中國民族音樂,民族文化的又一張名片。
1962年朱仲祿接受上海聲樂研究所的邀請,與林俊卿先生合作,進行了為期八個月民族唱法發聲機制的研究。據統計,1953年-1981年朱仲祿先后受聘于中央音樂學院、西北藝術學院、中國聲樂研究所等8所院校和科研單位,進行“花兒”教學和研究。朱仲祿先后將“花兒”傳授與胡松華、董振厚、姜嘉鏘、馬俊、馬文娥等。朱仲祿還不計報酬,不辭辛勞,無私地帶出了馬俊、張朵兒、索南孫斌等一批新一代“花兒”演唱家,使青!盎▋骸钡膫鞑ビ辛藘炐愕膫鞒腥恕
朱仲祿的一生都獻給了他所熱愛的“花兒”,他對中國民歌的傳播和發展功不可沒,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歌王,他為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和發展做一位忠實勤勞的“花丁”。
發現人才與保護人才
西北音樂家協會主席關鶴巖先生是第一個發現朱仲祿這位民間歌手的,從此把他帶上了民歌演唱的專業道路,以至于幾經周折才把他調入了西安人民歌舞劇團,一直到后來漫長的“花兒”演唱、創作、研究道路,由此關鶴巖、喬建中等成為朱仲祿先生的知己,也成為“花兒”的知己。“千里馬常在,伯樂不常有”,隨著時代的變遷涌現出一大批專家學者,步入“花兒”的研究領域,成為“花兒”的伯樂,我們的文化需要更多的伯樂,需要千千萬萬個朱仲祿,以人為本帶出一條寬闊的文化道路,歌手在音樂的傳承保護發展中,起到積極的作用,蘇平說:“我唱的“花兒”是打扮過的“花兒”,她出訪了許多國家和地區,演唱的“花兒”受到各國各地區的歡迎!盎▋骸彪x不開歌手,“花兒”離不開音樂創作人,“花兒”的文學創作離不開人,音樂制作離不開人等等,每一項工作都離不開人,人決定一切,所以應該把發現、培養、保護人才放在首位,非物質文化需要伯樂,需要智者的慧眼,需要高瞻遠矚的胸襟。
“當人憑其能力為社會做出了貢獻,他就必然要求社會給予應有的回報。這種回報是對人的能力和貢獻的尊重和肯定,同樣是以人為本的體現。由此,社會應盡力讓每個人能各得其所,對每個人的能力和貢獻給予應有的尊重!痹凇盎▋骸狈俏镔|文化的保護發展中應該積極建立激勵機制,對我省“非遺”傳承人中的優秀者和做出重大貢獻者,對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單位等,授予相應的榮譽稱號和獎勵,對在創作、研究領域辛勤耕耘者給與鼓勵給與支持,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他們都是我們本土的耕耘者,對我們的文化有深厚的了解和感情,提高他們創作熱情,提高創作技能,組織培訓觀摩學習,走出去請進來,我們走出去學習,把別人的成功經驗留下來,人是一切活動的最終目的,以科學的方法發現人才,培養人才,保護人才,遵循科學就是生產力,只有這樣我們的道路才會越走越寬。(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