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紅
(廣州星海音樂學院民族聲樂系主任 教授)
古人云“不學操縵,不能按弦”,說的是不先學會調弦便不能熟練彈琴奏曲。聲樂亦然,作為一門人體歌唱器官高度協調的機能藝術,求學者不可能于短期內一蹴而就,終須遵循一套固有的步驟及章法,欲速則不達。細究起來,能于聲樂課堂真正做到穩扎穩打、循序漸進的師生只占極小比例,盲目跟風和以曲目難度衡量演唱水平之浮躁現象則普遍存在,直接導致泛唱作品一大摞卻亮不出一首具有良好聲音質量的歌曲之學術悲哀。
具體而論,美的歌唱首先需要構建在均勾、流暢、深沉的氣息支持下的歌唱"管道",然后結合母音咬字調配通道與吐詞矛盾對抗下的最佳音色,狀態穩定后再結合作品演唱進一步從音域、音樂處理上發展全面的演唱技巧,最后方升華至作品及個體演繹的風格詮釋。前期訓練中的聲音塑造是項枯燥、耗時卻不容忽略的基本功,往往也是自認為可以直接跨越至后期"高級"訓練中的曲目演唱而達到事半功倍學習成效的急功近利者們往后深入發展之"瓶頸"所在。如何幫助學生在實現突破的同時避免乏味?如何更有效率地于聲樂基礎訓練中兼容技術性與藝術性?筆者認為音樂小品類練聲曲針對上述問題乃行之有效之良方且具有極高的學習價值。
就音樂小品類練聲曲的完整性而言,較之單純音型片段的發音練習富有明顯的音樂性。如同鋼琴作品中的練習曲,練聲曲作為一種特定的歌曲種類〈好比無詞歌),曾激起過眾多作曲家的創作熱情,如善于營造夢幻意境的法國印象派大師拉威爾和充盈著濃烈浪漫主義氣息的俄國才子拉赫瑪尼諾夫等,均為后世留下了堪稱經典的音樂會練聲曲,而《孔空練聲曲》、《西貝爾練聲曲》、《阿勃特練聲曲》、《瓦卡依練聲曲》、《斯皮格練聲曲》等作品集,也均囊括了眾國風格迥異的優美旋律。于浩瀚的聲樂教學曲庫中選擇練聲曲作為基礎教材,歌者沉浸于發聲練習中那唯美的人聲線條與豐富的和聲伴奏緊密相容之生趣,日漸領悟到"聲樂"的本質解讀:"聲"如"樂","樂"即"聲",演唱技巧與音樂表現密不可分。此外,由于練聲曲的誕生與"美聲唱法" 緊密相連,其音樂風格與大量藝術歌曲、歌劇風格相一致(只是沒有歌詞),歌者長期練習可以收獲風格審美上的潛移默化,為后期的歌曲演唱奠定良好的樂感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