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戲曲風格的民族聲樂作品教學
錄入時間:2012/1/11 13:21:00 來 源:中音在線 [音樂教程]
下面本文就從發聲、吐字、行腔、用氣、潤腔、韻味及情感表現等幾個方面談一下如何唱好戲曲風格的民族聲樂作品。
一、發聲
1.歌唱發聲的基本原理
在發聲方面,戲曲演唱與民族聲樂演唱在聲音發出的程序上有著共同的規律,都是由呼出的氣流,震動位于喉部的聲帶(兩片對稱的薄膜),發出聲音。聲帶本身被震動后發出的聲音稱為“基音”,這種基音微弱單純,既不能傳遠,也無法變化音色,必須經過喉腔、咽腔、口腔、頭、鼻腔、胸腔等這些共鳴腔體的共振與調節,才能變為響亮而優美的聲音。
2.歌唱聲音的分類及辨別
演唱戲曲風格作品,又有其獨特的個性。首先,戲曲表演程式規定戲曲演唱必須按“行當”區別聲音特色,生、旦、凈、丑四個行當,有著不同規定的聲音造型。其次,不同劇種由于劇種聲腔的規定性,即使是同一行當,也可以因劇種聲腔不同而在發生演唱上區別甚大。再次,同一劇種中,不同流派的唱腔,也形成了各派的獨特風格,亦造成一種規定性。因此在演唱戲曲風格作品是首先要分析清楚作品適合的行當、聲腔及流派。如演唱《黨的恩情永不忘》,首先要了解這是秦腔現代戲《雷鋒》中的一段唱,由【苦音慢板】與【二六板】組成,在發聲時就要注意語音的特色,,唱段中每一樂句基本是前髙尾低,轉換明顯,演唱者應善用旋律的流動來表現語言的語氣、情感。再如《勸千歲殺字休出口》,此唱段出自京劇《甘露寺》,演唱時,聲音的整體氣氛要松弛流暢,以咽喉及口腔共鳴為主體,向下要延伸到胸腔,向上要有音柱的感覺,這種音柱的聲音感覺,可從打哈欠時耳部部位去體會,使聲音產生力度感。
3.歌唱中的“真”、“假”聲
歌唱發聲時,從高聲區下行到低聲區,或由低聲區上行到髙聲區, 聲音運動變化的形態是不一樣的。所謂“真聲”也就是我們平時常說的真嗓、大本噪,它所發出的聲音結實有力、純樸淳厚,沒有虛浮的感覺,一般是中、低聲區自然地發聲方法。這時的聲帶整體閉合良好,保持一定的張力,聲帶受氣息沖擊全部震動發聲!凹俾暋本褪俏覀兤綍r所說的假嗓、小嗓子,它所發出的聲音不太真實,稍有輕浮空虛的感覺,大都是指髙聲區運用的半自然發聲方法。這時聲帶的張力增大,聲帶一部分完全閉合擋住氣息,另一部分受氣息沖擊,在其邊緣或局部產生振動發聲。
二、吐字
我國傳統的民族聲樂藝術歷來就非常講究演唱的咬字、吐詞,通過咬字吐字表現出來的唱詞,蘊含著漢語言的韻律美及深厚的文化底蘊。明朝的魏良輔在《曲律》中曾指出:“曲有三絕:字清為一絕;腔純為一絕;板正為一絕!彼岢龅娜^當中,“字清”擺在第一位,可見其重要性。而戲曲風格的作品,由于聲腔、語音、聲調的不同,在演唱時的咬字吐字,更形成了各自獨特的風格。
根據把漢字字音劃分為字頭、字腹、字尾的結構形式,以及傳統聲樂理論把吐字咬字歸納為“出字”、“引長”、“收聲”的過程。二者統一起來就是:咬準字頭、延長字腹、收清字尾。這可以說是比較正確的咬字吐字和以字行腔的方法。
演唱好戲曲風格的聲樂作品還必須把“十三轍”與發聲技藝結合好。“十三轍”是近代、現代戲曲創作廣為應用的戲詞韻目。主要是指將相同相近的主要元音和尾音相同的韻母歸為一類,可以說“十三轍” 即“十三韻母”或“十三韻部”。它基本上概括了全部漢字的轍韻情況,在全國各劇種中影響很廣,凡屬皮黃系統及梆子系統的各劇種都采用“十三轍”。京劇的戲詞及演唱,則更是講究“十三轍”的運用,但戲曲圈里的人常用的是“合轍押韻”、“轍口”等說法!笆H”與普通話的韻母,關系十分緊密,“十三轍”是對普通話韻母及尾音的歸納與概括,普通話中38個韻母,全部納入了這十三個轍韻中,對于戲曲編劇、音樂及演員的演唱都有著直接的指導意義。下面就結合作品談一下戲曲風格作品的咬字吐字。
如歌劇《黨的女兒》中女主角玉梅演唱的《萬里春色滿家園》第一段尾句。這一句結尾的“還”字是前鼻音韻母,含有完整的字頭、字腹、字尾,可以把它看作在發后響母音“ua”的基礎上,再發前鼻音“n”!斑”字的韻母有三個音素,韻頭“u”作為介母與聲母(h) 和拼成字頭,演唱時在咬準字頭的基礎上,要短促有力。韻腹“a”作為字腹,演唱時要按開口呼的方法打開口腔,把聲音放出來,在氣息有力的支托下一直把口形保持到最后一個音尾,舌尖前抵上齒齦,軟腭、小舌下垂,打開鼻咽腔通道發出字尾前鼻音“n”歸韻收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