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戲曲風格的民族聲樂作品教學
錄入時間:2012/1/11 13:21:00 來 源:中音在線 [音樂教程]
沈德鵬
(沈陽音樂學院民族聲樂系 講師)
內容摘要:
近年來,隨著民族聲樂藝術的進一步發展,一些具有濃郁戲曲風格的聲樂作品被大家所關注,有些成為藝術院校民族聲樂專業的必唱曲目。這些作品不僅推動了民族聲樂演唱技法的更新,豐富了其表現力,同時也為民族聲樂的教學帶來了一定的挑戰。本文將結合筆者多年來從事民族聲樂演唱及教學的經驗,從民族聲樂的發聲、吐字、行腔、用氣、潤腔、韻味及情感表現等幾個方面,結合實例,闡述對戲曲風格的民族聲樂作品教學上的一些認識和思考。
關鍵詞:民族聲樂 戲曲 作品 風格教學
現今我國的民族聲樂藝術從廣義上來講,主要包括傳統的戲曲演唱、曲藝說唱和民間的民歌演唱三大類民族演唱藝術,也包括新民歌、新歌劇的演唱和西洋唱法民族化的演唱等,形式繁多,十分豐富。本文所講的民族聲樂教學,基本上是現代人所說的“民族唱法”。簡單的說,就是發展、更新、進步了的民間民歌演唱。他是既繼承發揚了傳統的民歌演唱方法(包括傳統的戲曲、說唱藝術演唱方法),又吸收了西洋美聲唱法的先進經驗和技巧,融會貫通而成的一種唱法。本文就戲曲風格的民族聲樂作品教學談一些自己比較淺顯的認識。
要把戲曲風格的民族聲樂作品唱好首先要了解中國的戲曲及戲曲演唱。
中國的戲曲具有悠久的歷史,它起源于秦漢的樂舞、俳優和百戲。南宋時溫州一帶產生的戲文,一般認為是我國戲曲最早的成熟形式。戲曲的表現手段不是單一的,它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人物扮演等各種因素的綜合藝術,是我國勞動人民和戲曲工作者的偉大創造。我國戲曲劇種眾多,傳統劇目達五萬個以上,經過歷代藝術家的反復加工,這些戲曲遺產者,有獨特的民族特色。根據這些劇種影響范圍和藝術成就等差異,又可把它們區分為地方戲和國戲兩大類。
戲曲演唱是中國古老的傳統藝術。顧名思義,“戲曲”一詞,即以充分表明了音樂(當然包括聲樂)在其中的主要作用。戲曲演唱,即戲曲藝術中唱與念的表演藝術,是伴隨著戲曲的孕育、誕生與發展而生生相應的,與戲曲同步而生,同步發展。它是在唐宋以來(也許還更早)各種民間歌曲、唐宋大曲及諸宮調、唱賺、南北曲等說唱音樂,以及其它兄弟民族樂曲、琴曲、宗教音樂等各方面的聲腔曲調和唱念技藝基礎上逐步形成的。從宋金雜劇、南戲、元曲到明清的昆山腔、弋陽腔等,一直發展到今天。戲曲演唱一般包括發聲、吐字、行腔、用氣、潤腔及表演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