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無數的文化瑰寶淵源流傳,為中華民族長盛不衰儲蓄了強大的精神力量。曾被稱為“漢琵琶”,丙晉“竹林七賢”之一的阮咸因演奏漢琵琶而著名。更是以其豐富的演奏技巧、技法,寬廣的音域,清脆明亮的音色成為瑰寶中的精品。在中阮發展的歷史中,歷代中阮演奏家、作曲家和制作工人們在實踐中不斷對其進行改進,使其音響富有金石之聲,鏗鏘美妙;其演奏指法表現力強且豐富繁多。1978年以后,阮形成了自己的系列族,演奏技法越來越豐富,表現的題材越來越廣泛,尤其是它典雅而又大氣的一面,更能使人產生共鳴,倍感親切。
一、左手按音
左手一般用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四個手指按音。大拇指有時也會從琴桿側位換到琴弦上來充當按音角色,如按和旋音或高把位的音,但這種;音方法在樂曲中用的并不多。左手的學習要經歷五個階段:站、走、跑、跳、飛。按音的發力根源在于肩,通過肘、腕抵達指尖,力點為指尖第一關節。左手按音動作要領主要有下面幾點:1.平指獨立,雙肩放松。2.肘、腕、手指各關節自然彎曲成拱形。3.人指手掌有力支撐。4.指根關節帶動手指起落,不能借助手腕力量。5.手指要跟琴弦垂直下落,按弦,不得推打琴弦。6.按音位置在品的偏上位置。7.手指關節要掌握好力度,不得癟指。8.手指站立穩而有力,落點準確,靈活放松。
二、左手持琴方法
劉星老師的持琴方法是虎口托琴,這種持琴方法的優點是持琴穩、按音實,缺點是不夠靈活,換弦時不能準確,靈活的找到落指點,所以,持琴方法也是換弦的一個關鍵點。有人說虎口持琴是民間的持琴方法,不是現代派持琴姿勢。中阮本就是中國的民族樂器,民族樂器來自民間,越是民間風味越是中國傳統。左手用虎口托琴手指順著琴弦方向用指尖按弦,音色圓潤、飽滿。指尖按弦與指肚按弦、順著琴弦與逆著琴弦按弦在音質上有較大不同。持琴方法各有優劣.虎口托琴可叫做傳統式.算是比較自然和易上手,拇指托琴可叫現代式,其優點是對新技巧如和弦,下把內弦,人跳把等應付自如.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如果把左手持琴的方法結合起來,演奏一支特定的曲子,比如“扣檔音”、“收殺音”------還有很多技巧,沒有特定的演奏方法和變化的持琴姿勢,能完成一支特定的獨奏曲嗎?現在中阮在發展,研究演奏技術、技巧和方法,在不斷地完善。
三、左手滑音
滑音兒乎是屬于弦樂器的“專利”了,無音品的弦樂器,例如小提琴的委婉高歌,人提琴的詠回低吟,如果沒有滑音就很難設想是什么效果,中阮的滑音沒有沒有無品樂器那么明顯。滑音是體現唱腔風格和韻味的關鍵性技巧,滑音處理時,拇指托琴身處隨滑音位置移動,按音的手指在琴弦上有意識的進行上下滑動從而得出的聲音,就是滑音的效果了。
左手滑音類技巧是阮彈奏的重要技巧之一,它是利跳音相對的、非跳躍式的運動。阮的滑音可分成兩人類:一類是推拉弦滑奏,一類是順品位滑奏。推拉滑奏是指手指按弦橫向滑動,必須在一個品上完成,順品位滑奏是指手指按弦在一根弦上下滑動,可以再多個品上完成。順品位滑音分為:順品位上下小滑、順品位上下大滑和順品位上下快滑三種。其不同之處在于順品位上下小滑用于三度以內音程;順品位上下大滑用于三度以外音程;順品位上下快滑用于二度音程。
順品位滑音要特別注意幾個問題,左右滑音的速度要均勻一致,滑音過程中不能有停頓,手指要以勻速滑行,直到滑音完成,不可以忽慢忽快的情況發生。上下滑音的開始和結尾的音不要太突出,不然聽起來會顯的呆板,于旋律不吻合。在演奏滑音時,右手要早于左手。右手先彈弦后,左右再做滑音動作。
左手發音類技巧在阮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運用對于美化旋律音起著非常人的作用,它能讓音樂色彩更豐富,音樂層次更分明。左手發音類技巧主要包括:打音、帶音、擻弦技巧。打音、帶音技巧被用在裝飾音的演奏之中,能使樂曲的掩飾更加絢麗多彩:打音帶音技巧剛正單彈技巧之后的弱拍,能夠強化音樂的虛實之美。打音、帶音作為富有魅力的演奏技巧結合其他演奏技巧出現的大段樂句之中時,音樂的陰剛之美、剛柔之別更被體現得淋漓盡致。
左手手指換弦按音為橫向運動。換弦時要求:1.手腕保持支撐為弧度。2.手心呈握球狀。3.手指獨立靈活。4.手腕在每一弦弧度都有所不同。5.大指按琴桿左側面,不得因手指換弦按音而左右移動。6.虎口張開支撐手指。
換弦要注意腕力與指力的相互配合,要扣準音符時值,過渡自然。對于密集的音形,緊湊的節奏,構成快速旋律的音樂,通常采用一音一弦的形式來完成。左手連續同指換弦時,應保持指尖按弦,不得癟指。
換把是指從一個八位換到另一個把位的按音連接動作。換把是左手縱向運動的支柱,分上換把和下換把。上換把是指從高音把位換向低音把位;下換把是指從低音把位換到高音把位。需要注意的是:上換把時大指順著琴桿、手腕向上將手帶到較低的把位,并且準確的按在需要的音上。下換把時大指順著琴桿、手腕帶動手指向下滑落到高把位,并且準確的按在需要的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