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男人們要在這一天齊心合力做一頓好飯菜,在村口排好流水席,供全體婦女們享用,而且在婦女們上席吃飯喝酒時,不能露面,包括男性兒童在內。由此可以看出:
一、“薩瑪節”既是對先祖的拜祭,更是侗族女性的婦女節,“母系氏族”的遺跡在這里凸現;
二、大歌具有兩個功能:(1)與神靈溝通的工具,通過唱歌與先祖對話。傳說侗族老人去世后,后輩要圍繞亡人唱歌表達哀思,他們說侗族的先人聽不懂世人的語言,只能聽懂侗族歌曲;(2)人與人的交際工具,在“踩堂”時,侗族青年男、女利用這些時機,找到自己的意中人。
因此說,侗族大歌的實用性應遠遠多于娛樂性,忽略這一點而只從現在狀態下的表象入手,無疑將會使研究陷入”唯心”主義的陷阱。
三、侗族大歌的家族傳承方式及其文化內涵
(一)、侗族大歌主要傳承方式:家族傳承。
歌隊:是指侗寨中存在的大大小小演唱小組,每個歌隊3—幾十人不等,按年齡組合成兒童歌隊,男聲歌隊,女聲歌隊,老年歌隊等。歌隊平時各自干自家的活,夜晚或閑暇之際,聚在歌隊中的頭領——歌頭家里,一邊做些針線活,一邊練習唱歌。
歌頭:是歌隊的帶頭人,是侗族大歌高音聲部的完成者,此人唱技高超,反應敏捷,能夠帶領歌隊“走寨對歌”。
歌師:侗族大歌的靈魂,他(她)的平時任務是負責全寨歌班的訓練工作。孩子4、5歲時入歌班學唱,除了生產勞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歌師的教育下成長。女孩一般直至出嫁,離開族人為止。侗族一直有小孩學歌,青年唱歌,老年教歌的傳統。歌師教族人唱歌是不收取費用的。
(二)、家族傳承方式的文化內涵。
侗族所在位置的偏遠以及群山環繞的地理環境,決定了該民族要聚族而居,注定了其文化的傳承方式必須以家族傳承方式為主。歌師、歌頭、歌隊的關系,實際上是其內部的一種組織結構,三者的存在狀況及水平高低直接決定了侗族大歌的存在狀況與水平高低。侗族人為了能在社會活動中占據有利地位,往往傾全族、全寨之力打造好本族的歌隊,也正是這種指導思想,使得侗族在千百年的歷史長河中,保存下了獨特的文化形式。
侗族中歌師、歌頭、歌隊的關系是相互依賴,相依并存的。侗民們尊重歌師,熱愛生活,認真唱歌。世世代代的喜怒哀樂都在這歌中,唱丟了一首歌,可能就丟了侗族人的重要的生產、生活信息。這對于一個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的民族尤其重要,這種傳承方式實際上已經成為他們教育、培養后代的手段,實踐證明了這種手段的穩定性與權威性;這種傳承方式,也反映著一個民族文化從遠古走到今天的一個理由,這個理由也許正是今天許多民族文化消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結語
研究侗族大歌的文化發現:它折射出的不但是一種獨特的審美觀,更是在講述是一部民族史。隨著中國經濟浪潮的洶涌澎湃,遙遠的山寨也逐漸騷動起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思想發生了變化,表現在行為上是走出大山,走進城市。昔日的歌隊成員正在變成城市中的”草根”,導致其內部組織結構正在遭到破壞,侗族大歌面臨諸多發展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