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琴基本動作規范之正確發音
1、擊弦位置。
除了正確的手腕擊弦法,還要注意正確的擊弦位置,這是發音的關鍵。在琴碼與山口架起的這段弦上何處是最佳的擊弦位置呢?換言之,離琴碼最合適的擊弦位置在哪里?從揚琴形制來看,它是通過振動琴弦發音的。一般高音區有效發音弦長比較短,低音區有效發音弦長比較長。我們以有效弦長的十一分之一處為最佳擊弦點。以此位置計算方法是:高音區在距琴碼兩公分到兩公分半處;中音區在距琴碼兩公分半到三公分的位置;低音區在距琴碼三公分到三公分半處。通過耳朵的聆聽與眼睛的配合,再加上長時間的訓練,一定可以找到標準的擊弦點。
2、琴竹觸弦部位。
正確的發音對琴竹頭擊弦位置也有要求。以琴竹頭中部擊弦,發音最為厚實、飽滿。靠前或靠后,不但影響音色,還容易碰到上方或下方的琴弦,影響準確性。
3、手腕彈動的發力。
揚琴演奏需要全身各部位協調運動才能進行。在我們演奏時,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以及指關節支撐整個手臂的運動。肩關節是整個手臂的支撐點,在手臂運送過程中擊彈、跳動都離不開它的支撐;肘關節支撐小臂,保持它在運動中不會上下活動。除非遇到強奏時,才以肘關節為軸心運動小臂增強力度;腕關節是最重要的支撐點,以它為軸心手腕上下運動;指關節除了支撐手中的琴竹外,它與手腕形成的合力也是保證手腕轉動的重要因素。只有各個關節的靈活、穩定才能保證各關節發揮其能動作用。因此在練習和演奏中除了使各關節協調一致外,還要學會使用各個關節,使它們既獨立又聯合。在揚琴演奏中,力量的運用來自兩方面。一方面是各部位肌肉收縮運動產生的肌肉力量;一方面是手臂放松下垂的自然重量,這兩方面的結合才產生演奏時的力量。在力量的運用上要掌握“既用力,又放松”這樣的辨證原理,使我們的力量能夠通過通暢的手臂、協調的身體灌輸于琴竹頭,產生圓潤、飽滿、厚實的音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