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四指搖:在手腕帶動下,由大指、食指、中指、名指在不同的弦上同時、同向快速連續劈托、抹挑、勾剔、打摘而成。
5.掃搖:是一種組合技術。最初的技術構成是中指重勾(掃弦)與大指托、劈、托的組合,后來改進為中指重勾(掃弦)與大指搖指的組合。
6.彈搖:是一種組合技術。彈奏方法是在搖指的同時,不參與搖指的某個手指彈奏其它琴弦,形成另一個聲部。
7.雙手搖:顧名思義,就是左右手同時搖指(單指搖、二指搖、三指搖、四指搖等)。構成搖指不同音色的幾個要素
1.點:包括彈奏的觸弦點和著弦點。
(1)觸弦點:是指在古箏的有效弦長中,手指與琴弦接觸的位置 在古箏的有效弦長中,有兩個基本的觸弦點,這兩個點上的發音有著明顯的音色區別,它們也是古箏演奏中常規使用的兩種音色效果。
這兩個基本的觸弦點,一個是在距離前岳山約一寸的位置,與前岳山的方向基本上是平行的,前后呈一條直線 在這個點上彈奏發音,音色明亮、堅實,古箏的旋律聲部多在此觸弦點演奏。另一個是在各弦的前岳山與該弦琴碼之間1/2處的位置,與琴碼的方向基本上是平行的,前后呈一條斜線。在這個點上彈奏發音,音色柔和、綿長,古箏的伴奏聲部或為了變化音色時多在此觸弦點演奏。
(2)著弦點:是指彈片或指尖彈奏時與琴弦接著的深淺。一般的要求是,手指上戴的彈片著弦點應在彈片頂端至膠布的上方一半,這樣的著弦深淺較為適宜,發音飽滿 如果過淺,只用彈片的頂端部分,發音就會顯得單薄、虛浮;反之如果過深,使膠布著弦,發音則會顯得遲鈍、噪音多。
2.面:包括彈片的正面和反面。
(1)正面:彈片的正面是指不靠指肉的一面。彈奏古箏時,手指的運動方向以向手心方向發力為主,在這一運動方向時彈片觸弦的一面(即所講的正面)是使用最多的,由正面彈弦發出的聲音構成了古箏的基本膏色。
(2)反面:彈片的反面是指靠指肉的一面。在演奏中較多使用反面時多與搖指(如食指搖、大指搖)等技術相關,且多用在大指和食指上,做為正面彈弦的對稱反彈來回發音。由于古箏彈片戴法的原因,反面彈弦的發音總是不易控制,很少單獨去用,在與正面彈弦配合時,也往往以其它手指對其給予輔助(如頂住彈片)來達到聲音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