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余開基編著的《高考音樂強化訓練》聲樂卷一書中還提到演唱的整體布局:“歌唱者在深入細致地分析了作曲家的創作意圖、作品的時代背景、歌詞的語言規律、音樂的風格特點以及結構形式后,就要將個人對作品的感情體驗融入其內,運用自己的音樂思維展開內心的音樂想象,在頭腦中逐漸形成一個較完整的聲音形象。根據作品內容的需要,對演唱的聲音特質、色彩變化、音樂的連接方式、旋律的起承轉合、高潮、收尾以及感情發展的層次變化等等進行整體的設計構思,選擇最佳的演唱手段來加以表現!
例如歌曲《黃水謠》是《黃河大合唱》的第四樂章,它主要講述了在日本侵略者的蹂躪下,勞動人民所遭受的困難和凄涼景象。本曲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描述了黃河兩岸以前的美好景象以及勞動人民和平安樂的生活,旋律優美、流暢。演唱時應連貫而抒情,保持好聲音的高位置,對于附點和休止符的演唱應短而輕,氣息的使用應有彈性,以表現出人們輕松愉快的心情。第二部分,主要描述了日寇入侵以后,他們的種種惡行以及人民所遭受的苦難和對家鄉的熱愛。這一部分情緒痛苦沉重,音區較低,速度緩慢,下行的音調與速度的變化,都表現出了人民沉痛的心情;演唱時應注意喉嚨的打開,氣息的穩定。最后一句使用連續四度的下行音調,將這一部分推向高潮,表達了人們悲憤至極的情感。演唱時應通過吐字、咬字、聲音的飽滿,腔體的打開,喉頭的穩定等等,將身體各個器官調整到一個良好的狀態,這樣才能更好地用悲憤的情緒表現出對日本侵略者有力的控訴。第三部分雖然是變化再現第一部分,但表現的卻是人民悲慘與凄涼。在情緒方面,與第一段形成明顯的對比,演唱時應情緒要沉痛,結尾部分的演唱要在平穩低沉的情緒中結束,以表現在日本侵略者的蹂躪下人們苦難的生活。
通過對這首歌曲的演唱分析,教師應引領學生對所唱曲目進行全面的分析,將各種聲音技巧合適的運用于其中,用心用情去歌唱,既注重聲音的質量,又注重情感的表達,準確的把作品的內涵表現出來。通過以上系統的訓練,可以使聲樂大課做到技藝并重。
本文作者為李孝敬,請勿將本文用于商業用途。
太平鼓,是滿、蒙古、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因單面蒙皮又稱單皮鼓。流行于遼寧、吉林、黑龍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