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侯荻
內容摘要:針對大提琴演奏的發音問題提出具體的訓練方法,將此方法的實施具體化,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弓與弦接觸點的掌握、右手握弓與運弓的方法、肘部力量的運用、換弓與換弦的方法,旨在培養學生掌握好發音的方法,使學生逐漸養成對美好音色不斷追求和對藝術精益求精的好習慣。
20世紀以來,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促使大提琴演奏藝術突破了國界,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水平。面對這種趨勢,我們絕不能墨守成規、固步自封,我們要善于融各派演奏技術之所長,建立適合我們自己的、科學的教學體系,這已成為大提琴演奏藝術教學與實踐的當務之急。本文主要對大提琴在演奏中發音的一些關鍵問題略作闡述。
一、弓和弦的準確接觸點至關重要
1.掌握好弓和弦的準確接觸點。宇宙間一切的力都是成對的。這兩個力,一個在受力的物體上,一個在施力的物體上。在弓和弦的關系中,弓就是施力的物體,弦是受力的物體。運弓就是表現出弓的施力作用,那么弦受的力是另外一個跟它相等但是方向相反的力。這一點在大提琴演奏中運弓至弓尖時表現較為突出。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筆者認為,運弓至中弓之后一直到弓尖這個過程中,演奏者必須在施加適當壓力的同時,為了補償這兩個力的不相等,可以借助我們的身體,也就是用前胸頂住琴背板向前做相應的推動,使受力體的力增大,進而使這兩個相反的力達到大致“相等”。這樣,一方面身體在主動應用和被動調節的關系上就比較自然;另一方面在上半弓、弓尖運弓發音時,手也不會顫抖,聲音也不會那樣虛弱了。相反會均勻、舒適省力,在表現音樂時,就可以得心應手,隨心所欲了。
2.掌握好相對固定的觸弦點。所謂相對固定,即在演奏空弦、某一個長音或某一個把位內的音時,弓在弦上的接觸點是需要相對固定的。如果這時不能很好地控制住弓子而使其在運行中上下滑動,就會影響琴弦的正常振動進而發出劣質的聲音。
弓在弦上的接觸點又不是不變的,琴弦的粗細,把位的高低,都要求接觸點有所變動。在不改變弓速和弓壓的情況下,琴弦越細,把位越高,接觸點就要越靠近琴碼;反之,接觸點就應適當上移,但以琴碼與指板末端的中點或稍偏上的位置為限。只有當樂曲需要作輕柔、暗淡、虛幻、飄逸的特殊效果時,才允許接觸點靠近指板或在指板上運行。然而,遺憾的是在初學大提琴演奏的孩子中,演奏時接觸點靠近指板,甚至在指板上運行,這已經成為通病。因為這樣運弓最為省力,幾乎一碰就響,但那是一種什么樣的聲音啊!因此教師只有嚴格的要求,正確的指導才能改變這種狀況。
3.善于用眼睛注視弓和弦的接觸點。善于用眼睛注視弓和弦的接觸點能幫助我們找到純凈的聲音,要隨時注意弓子在弦上的平穩性,免得使音跑調。有時我們拉出難聽的音時,一聽便知,準是弓在弦上的接觸點轉移了。還要注意,決不能養成看左手把位找音準的習慣。但是,看著右手還是有必要的。因為弓和弦的接觸點不是固定不動的。有人講弓和弦的接觸點應在弦上的1/11處,但每把琴的質量都不一樣,振動波幅當然也不相同,所以還應學會用耳朵來幫助校正音準,因為當你拉出最完美的旋律,體現出最完美的音色時,那是你找到每把琴的最佳振動位置。所以,弓在琴碼指板之間自由移動,是保證聲音純凈、音色完美的基本原則,按照這個原則演奏,才能有效運用各種混合弓法,演奏各種不同要求的樂曲。
二、 對音樂的預先感覺并使這種感覺延續不可忽視
發音的練習同其他的練習一樣至關重要。只有單獨認真地訓練發音,才能夠使自己對表達不同程度的每個音加以正確的控制,并且能專注地分析發音的每一個細微環節。
1.對音樂的預先感覺。唐代的張彥遠就曾經講過:“旨在于立意而歸乎用筆。”作畫,構思是第一位的。我們的演奏也一樣,我們要發出音樂內容中所要求的一種聲音,那么我們頭腦中必須事先想象出這種聲音的實質,這就是內心聽覺。由我們的大腦指揮筋骨、肌肉等機能作出反應,探索、追求這種聲音。一旦聲音發出,即由我們的聽覺加以嚴格的監聽。如果聲音還不完全合乎要求,那么就應對肌肉等機體的機能再作調整,直到發出使我們滿意的、符合音樂要求的聲音。
2.對音樂的預先感覺的延續。每個音在未出來之前,演奏者就應有所準備,做到有條不紊。這樣就為后續音安排了充足的調整時間,免得出現“手忙腳亂”的問題。長期注意培養對音樂的預先感覺習慣,并且形成一種條件反射,就能使心中的歌唱性加強,節奏也就很自然地隨著音樂而流動,而不會出現搶拍子和拖拍子的現象了。因為腦子總是處在尋找最佳聲音的狀態,這也會減少或避免演奏中走神。另外在演奏時,根據我們頭腦中預先想象好的聲音,還會自動地把各種因素調動起來,協調起來,對聲音加以調整,以適應發音中的審美要求。
三、右手對弓子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1.右手的運弓與握弓
運弓的動作一拉一推,在這個運動中要平衡、均勻、協調、自然、省力、有效。弓與弦始終呈直角,這是整個運弓技巧的基礎。只有當弓與琴弦垂直運行時,琴弦才能產生規則、充分的振動,從而發出優美的聲音來。如果運弓角度傾斜,一方面弓在弦上容易滑動,還會影響琴弦的規則振動而發出噪音。這種傾斜如果超過50度,琴弦就幾乎不能產生振動而不會發出聲音來。運弓時,手臂各部分是一個有機的、協調的整體,不能是孤立的、機械地為了做動作而動作。運弓動作的規定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只有當弓與弦垂直運行時產生的規則振動,才會發出悅耳的聲音,這才是運弓動作的最終目的。
好的聲音來自正確的運弓,同時也離不開正確的握弓、合理的壓力分配與傳遞。
最基本的握弓姿勢,是用右手握住弓柄,弓垂直向上,對準自己的鼻子,弓毛側向左面。右手臂下垂,完全徹底放松,然后做準備握弓的姿勢。拇指自然彎曲,放在弓桿和馬尾箱間的犄角上,特別要防止拇指摳在犄角里,只要指尖觸弓即可,不要摳在犄角上邊,不必過深。角度要微微向弓尖傾斜,不要過分。中指與拇指相對,中指的第二關節與第三關節(靠近指甲的關節)的中間接觸弓桿,指頭稍微彎曲放在馬尾箱的金屬圈部。食指與中指分開一些,第二與第三關節之間接觸弓桿。無名指挨著中指放在弓桿上,小指擺在花扣接近弓柄的地方,手掌寬的人,無名指可擺在花扣處。整個手指都往弓尖方向稍微傾斜一些,但有時所有的手指與弓幾乎是垂直的。
壓力來自弓子的自然重量與手臂的力量,由于弓子的杠桿原理與手臂的作用,它在弓尖部分重量最輕,越近弓根,重量越大。因此,當你給弓子一個均等的壓力時,它在弦上的壓力就是不均等的。也就是說,音量越近弓尖,越加變得弱小。所以要想獲得一個均勻的聲音時,手臂給予弓子的壓力必須是不均勻的。也就是當弓子走向弓尖時,應逐漸增加壓力;當弓子走向弓根時,要逐漸減輕壓力。壓力應從肩部和上臂落到手腕上,然后再通過手腕把它重新分配給手和手指,特別是食指和中指。這里要特別提到的是,不管來自何處的壓力,都要富于彈性,不可使用僵死的重量,否則,會把弦壓死,使琴弦不能充分振動,發出低劣的聲音。一個好的演奏者,不僅需要一個好的左手,還需要一個善于使用壓力的敏感的、細微而靈巧的右手,演奏者內心深處的感情、個性,都將通過它表現出來。
另外,不可忽視肘部運用在大提琴演奏中的重要作用。運全弓時,肘部運用是保持聲音完美的重要環節。下弓時,應注意從弓根開始起全弓,肘自然伸出去,把臂的力量從中弓傳到弓尖部,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肘要向前右方無限伸出去。這樣,肘向右前方傳遞的力所產生的音,才會很理想地送到聽眾耳朵里。但不能忘記的是肘部用力的大小要始終如一,不要破壞它的連貫性。上弓時手腕和肘要一致,成一條線,運到弓根時,只需右手指推一下就可以了。演奏過程如發現僵硬的聲音,一定是肘僵硬了。正如著名大提琴家雅諾什·斯塔克說:“真正的問題是不要破壞肌肉動作的連貫性,不要阻礙力量在身體各部位的運行!
2.右手的換弓與換弦
換弓換弦就像左手的換把一樣,做得不好就會影響音準。因此要注意不要妨礙弦的振動和力的運行。
換弓要注意弓尖與弓根的換弓。弓尖換弓是在依靠臂肘的支持下,右手隨著回上弓。弓根換弓是在從上弓至下弓換弓和換弦時,肘同小臂的余力還在繼續走向弓根,但手指內部傳遞轉換的力量一定要使未完的上弓聲音保持住。另外,從食指轉到中指、無名指時,小指要做迂回的動作反射。當力量轉到小指時,食指已經在轉向下弓了,如同在水中擺布,將布的一角向右拉,布會隨同你手擺動的方向自如地擺動;當向左掉頭時,雖然你的手已經轉回,但布的另一角還有著向右的余力。換弓這個例子與“水中擺布”同理,即弓根部換弓送指,往前送和往后拽是同時進行的。
上下弓換弦,除右指的動作外還要求弓的各部位力度均勻。換弦時,弓尖運弓,肘先抬起來用上力,上下弓的力度就能得到均勻與平衡。
此外,在運弓時,要有一個好的、正確的起奏。因為只有好的,正確的起奏,才能使琴弦產生規則的充分的振動,從而發出優美純正的聲音。起奏的音,有強有弱,當然不能一概而論,安靜柔和的起奏,要以柔和的力度和較少的弓毛,從非常接近琴弦的地方開始運弓;熱情有力的起奏,運弓時可事先加上壓力,并配以快的運弓速度,讓弓“咬”住琴弦,發出剛勁有力的聲音。
總之,大提琴的發音是需要長期體會和練習的,從技術環節到音色的優美,都需要不斷研究和探討。只要我們抓住大提琴演奏發音問題的關鍵環節,刻苦訓練,就一定能夠演奏出美妙的音樂來。
參考文獻:
[1]宗柏等《大提琴演奏藝術》,上海音樂出版社
[2]大衛·布魯姆《卡薩爾斯和他的表演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