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鋼琴伴奏參與音樂色彩的展現和音樂形象的描述
舒伯特藝術歌曲中的鋼琴伴奏,已不再單是以前那種簡單的輔助襯托,而是根據音樂作品內容為表現音樂形象、挖掘詩詞內涵的需要來創作。
(1)在《冬之旅》的創作中,舒伯特運用各種音型、節奏、調性變化來營造作品表達內容,展現音樂色彩,刻畫音樂形象。在第三首《凍淚》中,鋼琴部分用了很多的變化音,來增加作品的暗淡色彩,刻畫磨坊工人痛苦無助的心情。在第八首《回顧》中,第一段和第三段,伴奏和節奏、旋律都沒有太大的變化,但是通過轉調改變了和聲色彩,表明了磨坊工人渴望回到舊情人的懷抱,在殘酷的現實面前流露出了一絲希望和憧憬。
(2)鋼琴聲部轉調的布局對藝術形象的塑造。舒伯特在藝術歌曲中經常運用調性的轉換進行藝術形象的塑造與刻畫,其中尤以同主音大小調的“對峙”最具特征,手法自然,對比鮮明。在《冬之旅》中有8首作品都運用了同主音大小調的轉調布局。其中第五首《菩提樹》和第十一首《春夢》的鋼琴聲部在配合歌曲的音樂形象上的作用最為顯著。
2.鋼琴伴奏對心理刻畫和內在情感的暗示
在《冬之旅》的創作中,舒伯特用鋼琴伴奏部分擔負起人物心理刻畫的重任,揭示人物的各種情緒和情感。
(1)在《冬之旅》的創作中,鋼琴的前奏、間奏、尾奏也極大地參與到對人物內心情感的挖掘與補充的塑造中。如第十八首《風暴的早晨》,前奏、間奏、尾奏的連續三連音、連音、跳音的交替,形象地描繪了風雨交加的情形;第二十一首《旅店》中鋼琴伴奏在前奏與尾奏中,都運用了緩慢而沉重的和弦來表現流浪者那疲乏、沉重的步履,仿佛他拖著沉重的腳步來到墓園,又拖著更沉重的腳步離開的樣子。(見譜例)
(2)鋼琴伴奏中織體與音型的造型功能對情感表現與心理刻畫的作用。舒伯特在《冬之旅》鋼琴伴奏聲部的音型設計上也極富特色,在揭示整部作品的內在情感和心理刻畫上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比如第二首《風信旗》的鋼琴伴奏,在織體上是簡潔的“齊奏”,但它以抑揚的流動的節奏、和弦分解式與助音式相結合的音型,既描寫了“微風吹著我愛人家風信旗,它不斷旋轉在屋頂上”的外在風景,又刻畫了磨坊工人對“舊情人”“善變的心靈像風信旗變幻無常”的“怨恨”的心情。
《冬之旅》最后一首《老藝人》的鋼琴聲部在音型和織體上是最為簡潔的但也是最富有藝術效果的。幾個木然的空五度音程與三度進行的旋律的交替,在人聲進入之后,仍然以引子作為伴奏,人聲演唱時鋼琴是空五度音程,這種持續低音全曲當中共出現了61次。人聲停滯時,鋼琴是三度旋律進行,巧妙地描寫了老藝人的形象,并深刻地揭示出老藝人內心的痛苦與悲傷。
(二)鋼琴伴奏的演奏處理
1.《冬之旅》鋼琴伴奏中整體性的把握
《冬之旅》一共包括二十四首歌曲,整首套曲都蒙上一層悲哀、郁悶的色彩,這個從調性安排中可以看出:套曲中除了八首歌曲選擇大調為主調外,其余十六首作品都是以小調為主調,即使在選擇大調為主調的作品中,作曲家也經常通過轉到關系小調或同主音小調的手法,從而在整體上巧妙表現流浪者的感傷。如第十一首《春夢》從A大調轉為a小調;第二十一首《旅店》從F大調轉為f小調又轉向F大調,這除了對演唱者要求把握歌曲風格,一直應有被悲哀的感情所籠罩外,也要求注意鋼琴聲部的音色,從明亮到黯淡,處理要到位。
2.《冬之旅》鋼琴伴奏部分連續性的把握
《冬之旅》套曲在音樂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有很多的演唱版本,對于演唱者與演奏者來說對作品的理解與風格的把握具有很大的難度。聲樂套曲《冬之旅》不像詠嘆調,只是一個片段,它要求演唱者在一個小時左右的過程中情緒是連貫的,是一個從傷感到絕望的過程。在套曲中,鋼琴的前奏、間奏與尾奏不但是一種連接功能,更重要的是人物內心情感發掘與補充的一種重要手段。比如《晚安》一開始,只是磨坊工人有淡淡的憂傷,這時候的鋼琴伴奏音色要柔和,速度不要太慢,有緩慢行走的感覺;隨著磨坊工人的流浪步伐,冰雪連天的景致引起了他內心的酸楚。
結語
《冬之旅》是舒伯特創作后期的作品,鋼琴伴奏部分在整部套曲中所起的藝術表現作用更大、更豐富。鋼琴聲部不僅是聲樂旋律部分的和聲或節奏烘托,更重要的是它極大地參與到音樂形象的塑造、人物心理的刻畫和音樂情感的表達中去。在這個套曲中,舒伯特為伴奏與聲樂找到了恰當的平衡點,形成了具有獨立意義的場景烘托,達到聲情并茂、情景交融的最佳境界,也揭示出主人公那飄零一生的孤苦境遇。
本文作者為金慧,請勿將本文用于商業用途。
太平鼓,是滿、蒙古、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因單面蒙皮又稱單皮鼓。流行于遼寧、吉林、黑龍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