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為例來說明奏鳴曲式的結構。
樂曲分為三大部分:(一 )相愛 引子和呈示部 (二 )抗婚 展開部 ;(三 )化蝶 再現部。引子輕松優美,造成一種風和日麗、鳥語花香的氣芬,長笛好像是模擬鳥鳴,主部主題娓娓親切、柔和端莊,充滿熱情,可以被稱為愛情主題,三部性結構,主部主題的小中部,小提琴代表祝英臺,大提琴代表梁山伯,用兩種樂器象征兩個人之間的對話。然后是主部主題的小再現,小再現之后有一個轉換場景的連接部,引出副部主題,副部主題通過游戲的題材表現同窗三載兩個主人公之間純摯的友情,它的開始部分是舞蹈性的,歡快活潑。接著它變奏了幾次,副部的中間部分很象箏曲《漁舟唱晚 》中的水波蕩漾、怡然自得,結束部用主題材料寫成,緩慢惆悵,表現長亭送別的依依之情。樂曲不斷地補充中止,很有送送停停、停停送送的難舍難分的味道。展開部的開始先引入代表封建勢力的插部(所謂插部是奏鳴曲式結構之外的插入性結構,它既非主部又非副部、連接部、或結束部,沒有了它奏鳴曲式結構仍然是完整的,它的插入純粹由于內容的需要 )展開部有三個主要段落,第一個主要段落是抗婚,主部主題副部主題交替與封建主題對抗,封建主題咄咄逼人處于優勢;第二個主要段落是樓臺會,展開主部材料,小提琴與大提琴的二重奏猶如互訴衷腸;第三個主要段落是哭靈投墳,仍是展開主部材料,但引入樂句中音樂悲憤的簫板,達到矛盾高潮,以高強搶奏搶急弱奏的漸弱構成死亡音調而告結束。再現部先是引子變化再現,用豎琴變化爬音增加了神話色彩,暗示這是彩虹萬里百花盛開的神話世界,然后主部主題加弱音器再現,主題的小中部換成了離魂調,離魂調在江南的地方戲中一般都是用于悲劇性場面。這里暗示愛情的勝利是在主人公死后獲得的,主部再現結束。(省略了副部再現,銜接再現結束部的省略形式 )悲劇性的結局余韻未盡……
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 》通過民間傳說的愛情故事結合戲劇構思,揭示反對封建壓迫的民族主義思想內容,把中國人民喜聞樂見的民間音樂和歐洲傳統的曲式結構有機地結合起來塑造矛盾沖突雙方的形象,推演出對立、斗爭終歸統一的發展過程,這就是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 》的成功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