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樂是善于表現情感的藝術。僅有優美的聲音與清晰的咬字吐字和聲音語調處理的技巧,而缺乏情感準確、生動的表達,是不可能完成聲樂藝術的創造任務的。
對聲樂初學者來講,先以技術為重,兼顧情感。但對于一位專業演唱者、歌唱家來講,情感和技巧是缺一不可的。沒有技術就不能很好的把握和處理歌曲,沒有情感就不能表達歌曲的真正內涵,不能打動人,反而會讓人感到乏味。正所謂:技術是情感的載體,情感是技術的延伸。許多著名聲樂教育家常說:“以情帶聲”,這簡單的四個字將情感表現的重要性概括得淋漓盡致。俄羅斯著名的男低音歌唱家夏里亞平說過:“對于一個真正的歌唱家來說,僅僅掌握歌唱技術是不夠的,還應該用聲音表現出各種音樂情節,表現出人物的各種心情,發出為表現一定情感所需要的音調。”我國自傳統的歌唱理論《樂記》開始,就總結了“聲”與“情”的關系,“情動于中,故形于聲”。甚至連唐代詩人白居易也說:“樂者發于聲,聲者發于情”。可見,聲樂的藝術魅力與美感效果,取決于演唱者的情感表現,但要達到聲情并茂、以聲傳情卻很不容易。所以連詩人白居易也不得不感嘆:“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唯唱聲”在學習聲樂的過程中,充分認識情感表現在歌唱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某些初學聲樂演唱的學生,忽視情感表現在歌唱中的重要性,片面地追求“技術”,雖然對掌握歌唱技巧有益,但忽略情感表現的歌唱,其技巧就變得機械、木吶。音樂其實不是抽象的,它蘊含的感情是很豐富的。從創作角度看來,創作和表演音樂常常可以集于一身,且可以同時進行。作者是帶著情感來創作的,是融入意境和題材的,而作為演繹者就有責任把作品的情感表現出來。
演唱是以聲音來表現感情的,它通過聲音作用于人的聽覺而喚起人們內心的情感。人們聽到不同的聲音引起的情感也有所不同,是喜、怒、哀、樂、愛、恨等感情的交加。演唱本身沒有視覺形象,但它能通過聽覺作用而喚起聽眾的想象力,從而在聽眾內心形成虛幻的視覺形象。例如:冼星海的經典聲樂作品《黃河大合唱》中的《黃河怨》,從第四屆金鐘獎開幕式演出排練起,到現在為止,這首曲子起碼聽過百次之多。這首作品幾乎是每個聲樂學習者開口即唱的聲樂作品,它之所以能這樣的深入人心,就是因為它蘊含著豐富的情感。筆者以《黃河怨》為例,從創作背景、歌詞內涵及音樂要素三方面談歌曲演唱中的情感表現。
創作背景的情感表現
要理解一首作品的真實情感首先要了解它的創作背景。《黃河怨》這首作品是《黃河大合唱》里的一個獨唱曲目。1938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以后,全國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藝術家們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譜寫了《黃河大合唱》這一不朽之作。冼星海稱贊它“充滿美,充滿寫實、憤恨、悲壯的情緒”。因此,《黃河怨》的總體情感就是要有著悲壯、憤怒的情緒,“怨”字更是這首作品的中心感情。而且,此作品是讓女聲來演繹它,那么就應該以一個代表婦女的形象和被壓迫、被污辱的聲音來表達情感。總結以上分析,筆者以為這首曲子總的情感表現是:怨恨、悲慘、凄涼的感情融為一體。
歌詞內涵的情感表現
聲樂藝術是音樂與文學語言相結合的藝術,它與文學語言的關系十分密切。聲樂之所以具有思想的細膩性和感情的確定性等特點,是由于文學語言的幫助,這是在其它藝術當中所不能及的。語言具有傳達和表現思想感情的功能,它通過內心體驗到的每一種情感而向人們直接傾訴。在抗日戰爭期間,藝術曾發揮了重要作用,被稱之為“藝術救國”。美術通過繪畫、雕塑的內容、構圖形式及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喚起人民的情感。音樂則通過歌詞、歌詞所蘊含的情感及強烈的聽覺沖擊力喚起人民的情感。可以說,美術家和音樂家都是通過強烈的情感表達來激勵、鼓舞人民群眾。對于演唱者來說,要做到“不唱無情之曲,不為無情唱”,就必須做到“未成曲調先有情”。歌詞是音樂的主體,是音樂的來源。《黃河怨》的第一段歌詞是:“風啊,你不要叫喊;云啊,你不要躲閃;黃河啊,你不要嗚咽,今晚我在你面前,哭訴我的仇和怨”。這一段用擬人化的手法準確表達出人民的悲憤情感。
因此應該暗淡的音色,宏大的音量,情感適度地加強,緩慢的唱出來這樣的手法來表現情感。這樣的情感處理就不會顯得單一無力,顯得很單薄,而是讓聽眾感覺到層次感,同時也引出了中心感情。后面的歌詞重復的用
太平鼓,是滿、蒙古、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因單面蒙皮又稱單皮鼓。流行于遼寧、吉林、黑龍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