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弓基本原理的新理念:在運弓發音過程中產生的三個基本因素的不同特性及三者密不可分的綜合應用,不但是運弓發音和弓法轉換的基本理論依據,同時也是按照音樂表現需要,控制聲音變化和弓法換轉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在運弓理念上有以下三點啟示:
1、慢長弓可按單位時間控制弓速、調節弓壓,完成運弓發音變化:如果說是音頭發音點引發樂音的持續與消失,發音點的起奏方式決定著發音的性質和特點,而音體“頭、腹、尾”整個發音過程的聲音變化,無不受制于對弓速、弓壓的控制與調節。在學位時問內,由于弓速變化引發弓長和力度變化,是要通過一個明顯可見的運弓過程完成的,正是由于有了這一或快或慢、或長或短的運弓過程,演奏者可利用這一運弓過程,根據音樂表現的需要,在運弓的前半時段,采用“輕擦慢拉”即輕擦弦慢起奏的運弓方法,通過手臂對弓速、弓壓進行有效的控制和調節,為后面運弓預留出較多的弓長;在運弓的后半時段,隨著弓速逐漸加快并適度調節弓壓,大臂帶小臂平穩均勻地拉滿全弓,從而完成慢長弓的演奏。實踐表明,嚴格按照單位時間在運弓的前半時間段,采用控制弓速(弓長)與調節弓壓相結合的運弓方法,是演奏慢長弓的一種簡明而實用的運弓方法。持此理念,在實際演奏中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中速短弓、快弓可利用弓速調整弓位,在流動運弓中把握運弓主動權:在單位時間內,由于弓速引發弓長和力度變化,在連續運弓時,前后運弓是相互緊密聯系的。前面運弓結束的弓位,必然影響后面運弓起奏弓位能否連續順暢地演奏出符合音樂要求的聲音。關鍵是在前面運弓完成運弓要求的同時,如何能創造條件為后面運弓提供方便。因此在前面運弓時,應考慮后面運弓的需要,利用弓速快慢、弓長大小,適度調節弓壓,在運弓的平穩流動中合理調整后面運弓的起奏弓位,使前后運弓都能按照音樂要求順暢地進行演奏。在實際演奏中,當中速短弓、快弓連續運弓時,隨著樂音節奏時值變化、節奏重音變化以及運弓的力度變化,都需要利用弓速引發弓長變化,均勻適度的調節弓壓,在前面運弓的平穩流動中,合理調整好后面運弓的起奏弓位是非常必要的,這是運弓連接轉換時把握運弓主動權的一個重要環節。
3、綜合協調地發揮運弓手臂的功能優勢:由于重力運弓所用的力,來自大、小臂、手和琴弓的重力和手臂擺動產生動力形成的綜合作用力。運弓時大、小臂、手的動作形態是連為一個整體發揮作用的,但由于手臂整體中的各部位距離運弓發音點的空間位置不同,從而影響到運弓時手臂各部位的功能優勢也是各不相同的。A、大臂的動作部位靠上,距離運弓發音點遠,功能優勢在于運弓力量大,發音持續時間長。善于控制運弓起奏的弓速,適于演奏線狀發音并具有一定力度變化的慢速全弓。B、小臂的動作部位在大臂與手之間,與運弓發音點距離適中,其功能優勢比大臂運弓輕快靈活、力度適中,善于在流動運弓中利用弓速、弓長調整弓位,適于演奏線狀或點線結合的中速半弓或稍快的短弓。C、手的動作部位靠下,握弓手指與運弓發音點距離最近,其功能優勢在于運弓動作靈巧、反應敏捷。善于發出節奏鮮明的點狀顆粒和重音,適于演奏短促清晰靈敏的音頭、頓弓、跳弓、快弓、顫弓和快速換弦等,但具有一定力度的快弓、顫弓還需要借助小臂擺動傳力,才能完成發音結實飽滿和氣勢強烈的演奏。了解大、小臂、手各部位不同的功能優勢是完全必要的,但這絕不是機械的分工。運弓時關鍵在于要通過大、小臂、手自上而下的密切配合,使其在手臂整體的協調動作中綜合地發揮作用,以加強對運弓和弓法轉換的有效控制。
撥浪鼓,古稱鞉鼓。藏、納西、蒙古、 滿、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藏語稱達克、繞魯、熱巴窮格...
從木料上說,上上品當然是高密度的紅木了。紫檀木、花梨木、酸枝、烏木、雞翅木均可,其中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