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個過程,是改善音效全面覆蓋的過程。
在改進琴板充分振動、有序振動性能的基礎上,進一步促進整個琴體的和諧振動,是改善音效的重要渠道。新琴的常見弊病,就是聲音的不均衡不和諧問題。每一個音位,每一個音區,聲音效果都存在一定差別。有的音強,有的音弱;有的音寬,有的音窄;有的音厚,有的音薄;有的余音長,有的余音短;有的音傳得很遠,有的音傳得很近。每條琴弦也是這樣:有的弦發音響亮卻不寬厚,有的弦發音緊張卻不靈敏,有的弦發音輕松卻不結實,有的弦發音柔和卻顯得飄忽。之所以產生上述現象,根本原因就是琴板甚至琴體尚未進入全面振動狀態。
所謂全面振動有兩個含義,一是適應各種頻率高低,振幅大小的深度廣度的振動,二是啟動所有部位快速反應的振動。將其改善的辦法,除了“全面進攻”之外,就是“重點突破”了。
“全面進攻”,意味著用所有聲音覆蓋小提琴,從四條空弦到全部音階,從低音區到高音區,從低把位到高把位,從相對簡單樂曲到相對復雜樂曲,從長弓慢弓輕弓到短弓快弓重弓乃至頓弓跳弓等,見效最快還當屬雙音和弦(三度、五度、八度甚至不諧和聲音及泛音)。
“重點突破”,意味著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優勢兵力集中解決,哪個音不好就多拉哪個音,哪條弦不好就多拉哪條線,以“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的精神恒常運作,“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小提琴一定會給你回報的。
全面振動會隨之產生一種奇特的物理現象,落在面板上的松香粉末,縱的方向會被面板的秋材與春材聚集成一條條平行長線,橫的方向會被雞爪紋切割成線段。這種現象越顯著,證明琴板大面積振動的效果越顯著。這時候拉琴,我們同時觸摸小提琴的不同部位(琴頭、琴板、腮托甚至尾鈕和弦軸),都會明顯感受到振動的均衡有力卻不顫抖,音頻速度幾乎相同然而振幅并不算大。
第四個過程,是完善音色豐富藝術表現力增強傳遠穿透力的過程。
小提琴的音色,是一個外延和內涵都比較大的概念。廣義的音色,是指聲音的檔次與品位,應當包括音量、音質與音效在內;狹義的音色,是指某一特定音區的情感色彩特色。人們對小提琴聲音的追求,既包含廣義的規范標準,又包含狹義的獨特風貌。前一個概念往往用于對聲音的整體評價,后一個概念往往用于對聲音細節的感覺。
小提琴被稱為西方樂器中的“皇后”,其依據有四:音域寬廣,音量宏大,藝術表現力豐富,傳遠穿透力遙遠。聲音培養的最后過程即最高級的過程,就是表現力與穿透力的培養。高超的藝術表現力,不僅要求演奏者主觀上運用多方面嫻熟生動的技巧,而且要求小提琴本身聲音具有豐富的情感色彩。人們一般對理想狀態小提琴音色的描述,不外乎這樣:G弦的低音雄渾壯闊而不沉悶遲鈍,D弦的中低音豐厚溫暖優雅沉實而不混濁麻木,A弦的中高音優美悅耳清澈通透而不空虛飄忽,E弦的高音清脆亮麗激越有力而不狹窄單調。我們還知道:小提琴的聲音特色是復合型的聲音。這不僅是指多種提琴部件各自發出聲響的綜合,而且還涵蓋多種樂音色調各有千秋異彩紛呈的匯集。至于傳遠穿透力的大小,不光取決于提琴所有部件的振動狀態,還應包括琴板推動箱內空氣參與同步振動的輻射共鳴強度。
這一最后過程聲音的培養,除了繼續運用前面三個過程所采用的方法之外,對演奏者的要求更近于苛刻。沒有深厚的藝術功力,沒有高難度大部頭樂曲的磨練,沒有各種弓法指法的綜合運用,很有可能推遲這一程序的最后完成。
有人說,音色的優劣,全憑自己的感覺。這話也對也不對。音色既有共性標準,也有個性差異。一千個人讀《紅樓夢》,心目中就會有一千個林黛玉。只不過都按照各自的審美經驗、審美情趣、審美想象、審美標準對文本而進行二度創造罷了。如果一個人對自己提琴的音色,已經相當認可和滿意了,那么不是聲音培養的工作已經近乎完美,就是自己已經被長期所能適應的音色所征服了。所以開音究竟開到何時才算竣工告捷,其實無法硬性規定。只要你自己認為好了,那就算是好了!
740)this.width=740"> 日木,羌族棰擊膜鳴樂器。又稱羊皮鼓。漢稱羌鈴鼓或羌族手鼓。流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