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時代,古箏藝術獲得了巨大發展。古箏成為相和歌中重要的伴奏樂器之一。人們彈箏拍腿,口中哼著“嗚嗚歌”,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很多文學匠人也不惜筆墨,為箏留下了不少名篇佳章。魏晉時的阮瑀、傅玄等,都留有《箏賦》。這成為人們研究箏史、箏的構造、演奏技法等方面的重要參考依據。阮瑀《箏賦》中提到了古箏最初的一些演奏技法,所謂“大興小附,重發輕隨”的勾搭技法等等。這種簡要的概括對現代彈箏人仍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這里我要講的是彈琴要講究的力度大小問題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強弱對比的表現。音樂的行進中,音樂的表現主要體現在輕重(力度變化)、緩急(速度拿捏)和音色對比等幾個方面。這些因素是相輔相成的,比如在快速的彈奏下,關節運動幅度小,發力輕便,力度一般較輕,音色也較為輕快、利落等等。如若這些不講究變化,甚至把任何一個因素孤立出去,音樂的表現也勢必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彈琴是需要指力的。力度決定著發音的質量。力度過大,聲音太噪,聲音的美感降低,也容易破掉;力度太小則聲音發虛,輕飄飄的感覺,不扎實。事實上,對于古箏演奏的力度,除了保證一般意義上的力度之外,最重要的還要講究變化。在這里,力度“不足則音虧,太過則音支離”。意思已經很明了了,力度不夠就會導致聲音的虧缺,音質不結實,聲音不具有穿透力;而力度過大則會使聲音太噪,甚者出現呆板、呆滯、硬邦邦的感覺,缺少圓潤的感覺。所以這個力度要適中。沒有一般層面上的力度作為基礎,那么力度上的變化也將會受到影響。力度的變化有無決定著音樂張力的有無。力度變化對比明顯,音樂層次感強,主次分明。沒有明顯力度變化的音樂往往呆板、聲音,缺少生氣。此外,力度的大小變化也決定著音色的變化。由此,對于彈弦力度的拿捏,我們不能僅僅彈奏出聲音來就可以了。還要讓它具有真正的美感,真正為音樂的表現服務。
“弦與指合”、“指與音合”、“音與意合”這三個層面是每個彈琴人都期望達到的境界或者狀態。其中,“弦與指合”指的是琴弦與運指上的相合。“夫弦有性,欲順而忌逆,淺實而忌虛”,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琴弦具有一定的特性,彈琴的時候就要順應這個特性,而不能有所違逆,而運指彈弦則要做到堅實有力,而不能虛浮。彈琴人需要“養其指”,意思是需要訓練手指的功夫,具體包括運指的安排、觸弦、速度以及力度等方面;“練其音”,這里指的是手指在不同的力度、不同的弦段、不同的吃弦深度等條件下獲得不同的音質、音色、音效。人們只有通過“養其指”、“練其音”,才能在以后的演奏中“恰其意”(正確地表達出樂曲的內涵,刻畫出其中的意境)。
那么,“重發輕隨”指的是什么呢?簡言之就是彈奏中輕重的變化。我們拿常用的八度勾搭技法舉例分析。八度勾搭練習是古箏常用的指法組合,彈奏時用八度弦位固定好大指、中指彈弦的指型,也就是保持好八度的距離。托勾的組合要講究用力的大小。一般而言,重勾對應輕托,重托對應輕勾,盡量避免使用同樣的力度。從接觸古箏的開始,就應該樹立一種比較高的要求。自練習曲就應練習起手指對于力度的控制,從而為以后樂曲的處理、拿捏打下基礎。當然,大指中指兩指還是要保持一定的力度的,比如,我們有了強,才會找到弱,如果彈奏的力度一開始就很弱,那么我們就不容易把握好次弱了。只有在一定的力度基礎上,才能對比明顯。而且,力度關乎著音樂層次的拿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