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區(qū)的民族師范院校應重視民族聲樂教學的特色性
錄入時間:2011/12/29 18:09:00 來 源:中音在線 [音樂教程]
三、多樣化的教學形式
按照國家規(guī)定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的要求,高師學生一、二年級聲樂教學是實行或“一對一”或是“一對二”教學形式。到大三、大四是是小合唱、大合唱等教學形式。這樣的聲樂教學形式不僅適合普,高師得教學,更適合民族地區(qū)特別是有少數民族多聲部民歌的地區(qū)高師教學。“一對一”或“一對二”教學形式我們可以從兩方面去理解,一種是按傳統的教學形式就是一個老師對一個或兩個學生進行教學,這種授課形式對學生發(fā)聲方法、嗓音的審美、歌曲語言韻味的要求、作品處理與風格的把握、演唱心理與表演方式等,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一對二”可以是兩個學生各唱各的作品,也可以兩人唱同樣的作品。同是這樣的教學模式,如果換另一種聲樂教學內容,其教學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樣的,換句話來說:實際就是根據聲樂作品的風格來安排授課形式,為什么要采用這樣的授課形式呢?因為有的民族地區(qū)有多聲部民歌。比如,廣西有多聲部侗族大歌、還有二聲部、三聲部的壯族山歌等,如果演唱這些民間歌曲還采用“一對一”授課的形式,顯然不符合歌曲演唱的要求。筆者在教唱壯族二聲部民歌時曾采用“了對一”教學模式做過嘗試,在各自課堂上的演唱高低聲部的兩個學生都唱不錯,但合在一起演唱二聲部壯族山歌時各自都找不到感覺了。最后還是采用“一對二”教學模式才得以解決。當學生學習演唱二聲部、三聲部壯族山歌時后來改用“一對二”、“一對三”的教學模式,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在多聲部民歌教學也是采用小組課和大課的形式來進行教學。所以,多樣化得教學形式不僅適合傳統的聲樂教學模式,更適合多聲部民歌教學的要求。在授課形式不變情況下,適當運用少數民族多聲部民歌進行教學,不僅沒有改變國家規(guī)定的授課形式,而且還豐富民族聲樂課堂教學內容。同時,又能更好地傳承民族音樂文化,很值得提倡。
總之,少數民族地區(qū)的民族師范院校的民族聲樂教學應加強對民族特色演唱方面重視,想讓學生既學到科學的發(fā)聲方法,有保持有自己的演唱特色,這是很不容易的。這需要從事民族聲樂教學老師們一切從學生出發(fā),勇于突破,勇于創(chuàng)新,膽大實踐,刻苦鉆研。也希望民族地區(qū)的高校或是各級政府部門營造一個重視民族文化的社會環(huán)境,讓老師和學生有一個展示民族聲樂教學成果的平臺,從而讓更多的人真正理解和熱愛少數聲樂。所以,少數民族地區(qū)的民族師范院校應重視民族聲樂特色性的培養(yǎng),不僅是社會發(fā)展需要,也是民族地區(qū)高師培養(yǎng)目標所在。
參考書目:
[1]張?zhí)焱?《高師音樂教育與民族音樂傳承》,《中國音樂學》,2004年第1期.
[2]杜亞雄.《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加強音母語教育》,《浙江藝術職業(yè)學院學報》,06年第1期,
[3]楊曙光.《中國少數民族聲樂藝術的位與發(fā)展》,《音樂研究》,2001年第3期.
[4]王俊.關于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建設的思考[J]文聯刊物,2004年第4期.
[5]郭克儉,傳統聲樂文化特質及其當下意義[J],音樂研究2009年第3期.
(編輯/石磊)
第五屆全國民族聲樂論壇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