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娥
(湖北襄樊學院音樂學院 教授)
內容摘要:
太極拳不僅是中國體育武術中的一個項目,也是中國人對身體文化與身體藝術的一種論釋。它的行拳原理之功法對聲樂的訓練有一定輔助意義。文章擬從太極拳的一些行拳運功為切入口,將聲樂訓練中,預備、姿勢、呼吸、狀態等基本技法,與太極樁功的行拳功法相融合、相比較,與聲樂界同行商榷。
關鍵詞:太極行拳 聲樂訓練
聲樂是一種以人體的各個器官構造組合而成的“樂器”,并用來“演奏”音樂的藝術形式,即人聲的音樂。它是一種由身體運動與音樂結合的產物,也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可以感覺到的聲音技能訓練。其聲音的好壞,取決于歌唱者身體運動的用力方向與用力點的位置。也就是說,所謂唱法的技術問題,實際上是指在歌唱過程中,聲音如何通過身體什么部位的擴展、哪塊肌肉的放松,什么地方的用力來獲取最佳效果的問題。
筆者在長期的聲樂訓練實踐與觀察中,越來越感覺到:解決聲音本身的問題與詮釋身體運動的問題相比,后者則是其矛盾的主要方面。因為,在歌唱中身體肌肉運動的力量與使用技術的方法,直接影響著聲音的整體效果。在聲樂訓練中常會碰到這種情形,不少聲樂學習者盡管有魁梧的身材,有良好的體能,有洪亮的聲音,但在歌唱發聲時常常表
現出姿勢僵硬、手足無措,時常有形無聲,或有聲無形,其聲音效果與身材體形極不匹配。這些問題困惑著聲樂教師的教與學習者的學。筆者在偶然的一次與練太極拳的朋友談話中,感悟到太極行拳的功法與聲樂的發聲原理和運動狀態較為吻合。如在一些聲樂著述中所提到的“自然挺胸雙肩垂,‘脊梁插著搟面杖’”[1]松腹吸氣沉“丹田”,擴胸拔背腰擴張,唱高音想著低音,唱低音想著高音這些都與太極行拳中所說:“虛領頂頸、松肩垂肘、含胸拔背、尾閭中正、氣沉丹田、有上必有下、有左必有右”[2]等有諸多的相似之理。但因為兩者專業的特點不同還是有一定的區別的(本文暫不作論述)。筆者認為:以習太極行拳之理相對應地解釋聲樂技能之訓練,是一個較好的輔助之法。因此,筆者從太極拳的一些行拳運功為切入口,將聲樂訓練中,預備、姿勢、呼吸、狀態等基本技法,與太極樁功的行拳功法相融、相比較,并與聲樂界同行商榷。
一、聲樂訓練與太極行拳
“太極”一詞源于《周易學辭》,太極拳起源何時其說法不一。太極拳是一種動靜相配、身心兼修的運動。它是在汲取了我國運動傳統技術和健身術(拳術、導引術、吐納術)精華的基礎上,且糅合內外功于一體,所體現出的心者修內,身者修外,動靜參半,修心則靜,修身則動,從而形成松、柔、靜、緩為特色的拳架。它貫穿著“陰陽”和“虛實”的拳理,在行拳上具有“開與合”“圓與方”“卷與放”“虛與實”“浮與沉”“柔與剛”“慢與快”“左與右”“上與下”“內與外”“大與小”“進與退”[3]等獨特形式,以求身體各部位平衡、協調發展的藝術性。由于它的行拳原則,不僅與生理的要求和力學的原理相符合,同時,又具有完美的藝術造型和獨特的技術趣味以及它在醫療保健、心理養生等諸多方面的學術價值。因此,贏得了愈來愈多的中外人士爭相習之。
人體是一種絕妙的樂器,它對人類音樂藝術的詮釋、表達、渲染和本現,是世界上任何一種樂器都無法比擬的。“要懂得歌唱器官的‘器樂性’,也就是說,人的自身的歌唱發聲器官也是一種樂器,這種自造的‘樂器’同人工他造的樂器都能在音高、旋律、節奏等方面表現樂曲的音樂性,只是人的'樂器'除了音樂之外,還多了語言,這就是聲樂與器樂的主要區別。”我們進行聲樂訓練的重要原則所強調的“就是‘'整身唱’,‘全身心地歌唱’,學生必須樹立歌唱發聲的整體概念, 即在全身放松的基礎上,將歌唱發聲各有關的部位積極調動起來,讓心理與生理運動默契配合,把人的語言所表達的豐富感情融化到優美的歌聲里。”[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