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發于根、主宰于腰、形于手指”[13]與歌唱狀態
“發于根”所強調的是腰胯放松,身體的上部自然沉落到樁步上,樁步獲得力點,就會使全身上下爆發出一股強勁的內動力,使地面的反作用力自然通過腳、腿而反到腰上,以形成“上下九節勁,節節腰中發”[14]的力點態勢。如我們戲曲唱腔所講求的聲音要“沉于底,貫于頂”,必須建立在腰部用力的基礎上并產生直、沉的力點效應,方能獲得。“主宰于腰”就人體結構來講,腰居人身中部,占有天然的主導地位,腰一動,脊背自然就動。就聲樂訓練而言,強調腰脊的用,一方面從心理上可以解決因喉部肌肉緊張而造成聲音受牽制的狀態,以減輕喉肌的負擔而自然松弛下來;另一方面隨著身體內力作用的增強與腰部直沉為聲音運動之主宰,可以幫助聲音形成自然有序的狀態,如聲音位置的統一、線條的拉動、力度的控制以及共鳴腔體的調整、情緒的表現等。這一動作功法的運用,在總體上,可以基本解決在聲樂訓練過程中,由于身體僵硬,周身散亂,聲音上下找不到支持點,而使喉肌無法進行正常的運轉,所出現的聲音擠、卡、壓的問題。同時對盡快建立起歌唱發聲的整體狀態、呼吸狀態、發音狀態和共鳴狀態,具有一定的功效。
除了上述情況外,在聲樂訓練中,聲音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 與太極拳行拳中的吐納、升降、開合、虛實轉換也是相通的,而太極拳的“天人合一”行拳境界與聲樂所追求的“聲人合一”的藝術境界也是一致的。作為一個聲樂演唱者,只有當他能讓本能的人體樂器與自己的生命融為一體的時候,才可能用藝術的歌聲表達出具有生命的語言,以達到“聲人合一”的藝術境界。借鑒中華武術的精髓,運用太極拳的拳理,開悟和解決聲樂訓練中的問題,這是一項聲樂與太極拳在學術研究領域中的嘗試性結合。借太極拳之理解決歌唱技術某些問題,這僅是一種實踐的手段,是歌唱技術的一小部分,并非全部。因此,汲取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髓,要有選擇地古為今用,類似這種探索與實踐性的課題,是否可以成為拓展中國聲樂學術研究領域,完善和豐富中國聲樂體系的新內容,還有待于與學者同仁共同探討與實踐。
參考文獻:
[1]鄒本初.歌唱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5. P122,
[2]劉淑慧.陳式太極拳競賽套路分解教學[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9.P6-7.
[3]同[2]P1.
[4]同[1]P36.
[5]同[1]P37.
[6]郭祥義.練什么?怎么練?——談聲樂發聲技術的練習方法[J]。北京:中國音樂學院聲歌系編著論文集.P121.
[7]張肇平、杜飛虎.論太極拳[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2.10.P106.
[8]同[1]P36.
[9]同[2]P24-25.
[10]石惟正.聲樂學基礎[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1. P16.
[11]管謹義.樂苑偶綜[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12.P139
[12]同[2]P10.
[13]同[7]P106.
[14]同[7]P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