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所談到的全身放松,并非是一種“懶散”狀態,而是一種緊張與放松的有機結合,正如我國著名的聲樂教育家沈湘所說:“該緊的地方就要緊張積極地用力,該松弛的地方就要大膽地放松,把干擾發聲多余的勁兒去掉。”[5]聲樂訓練的過程就是在不斷地尋找身體姿勢與腔體動態合一、氣息運用與聲音位置合一、心理狀態與生理狀態合一等技術細節的“整體、統一、松弛、通暢,全方位協調配合的歌唱狀態,而這種歌唱狀態就是歌唱各部分的最佳組合。”[6]由此可見,聲樂訓練的運動狀態與太極拳的行拳功法的相似之處,就是在于它也是一項身心兼修、腦力與體力相配合的運動,也像太極行拳論所闡釋的“以心行氣,以氣運身,一舉一動,周身俱要輕靈”,[7]這種周身輕靈,神清目爽, 則是實現聲樂學習者的感覺神經敏銳,全身上下相隨,各部腔體動作協調,獲得完美歌唱的前提。
二、聲樂訓練與太極樁功
(―)無極樁的"靜"與發聲訓練前的預備
太極樁功分“無極”和“太極”兩項。無極是靜功,專做靜止的功夫,太極包括走架及打手,是行動,專做運動的功夫。無極表示一種狀態,就是“天地未分,混沌一體”,以自然現象來比擬人體的狀態。因為太極拳是采用“心靜用意”的練法,使大腦皮層在運動中獲得休息,中樞神經既指揮了全身各器官機能的協調動作,也訓練了神經的靈活性。它通過意識的能動作用,先求松靜,由松入柔,積柔成剛,剛復歸柔,使人回到先天自然靜止態勢。無極樁功講究的就是心神兩靜。故凡上場練太極拳的人,無不先行立正姿勢,兩手自然下垂,下腭內收,嘴唇微合,兩目平視,這就是先求心神兩靜的功夫,也就是渾然一體的動作。只有心神兩靜,寂寂空空,才能存得起真心,養得起真氣。靜功調好后配合“骨升肉降”功法:堅膝頂頭、松胸實腹、意守丹田,此謂三才像也,即天、地、人。練好這個樁式,聲樂訓練前的預備動作,如調心、調身、調氣也就基本完成了。由此所形成的結果是下盤(胯以下)穩穩站在地上;中盤(胯以上)自然是胸腹式聯合式呼吸,松腹吸氣, 橫膈膜下降胸擴張,上盤(腰以上)松而空積極向外打開。這就如同我們在聲樂訓練中所強調的“整身唱”與“全身心地歌唱”,即“整身向外舒展的勁兒;腔體上、下貫通的氣兒,整體共鳴(胸腔、咽腔、頭腔、口腔、鼻腔混合而成的共鳴音響)一米長的聲兒。”[8]的歌唱發聲藝術境界。
(二)太極起勢與歌唱姿勢
由靜止的無極樁進入盤架運動,叫做無極生太極。如前所述,由無極樁開始,由靜而動,動之則分,進入太極起勢,“兩腳平行分開,腳間距離與肩同寬,兩手緩慢向前平舉,掌心向下,兩肩松沉,兩肘松垂帶動雙臂下落,手心向下落于腹前。”[9]起勢是太極拳架的開始動作,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功法。太極起勢的腳間距離、兩肩松沉以及落于腹前的細節功位法,對聲樂演唱者尤其重要。前蘇聯聲樂專家捷米采娃說得好:“姿勢是呼吸的源泉,呼吸是聲音的源泉。”歌唱的最佳姿態應該是:“身體自然站立,兩腳無須并攏,橫距不超過肩寬,前后距離不超過半只腳長。兩肩放松、打開,胸部自然挺起,小腹微收,雙臂自然下垂。須用臂做動作時,也要保持雙肩的放松。須要雙腿走動時應努力保持上身姿態的平穩。”[10]我們也可以觀察到一些有成就的歌唱家的演唱,他們所表現的歌唱姿勢是一種"松而不懈、緊而不僵、從容興奮、身聲協調"的職業式狀態。而在我們實際的聲樂訓練與演唱中,又常會見到一些站姿聳肩、鎖胸、伸脖子;低頭、哈腰、鼓肚子等僵硬不協調的歌唱姿勢。這些不良姿勢,不僅影響演唱者的舞臺形象,更重要的是對演唱者聲音技巧的整體發揮,起著一種不協調的牽制作用,造成聲音通道不暢、氣息控制失調等非正常狀態。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借太極起勢功法的要領,兼練演唱姿勢的雙腳站穩、沉肩舒喉、氣沉丹田,身體的頸椎、胸椎、腰椎自然形成垂直線,以形成良好的歌唱姿勢與最佳的歌唱狀態。
操作步驟:[起勢]松靜站立,虛領頂勁,胸腹上虛下實,調整呼吸,達到內外溝通,此時要求心靜、氣平、身正;[沉肩]發聲吸氣時,意識放在沉肩,舒展喉嚨(“感到喉部的飽滿狀和管道寬廣、通暢”);呼氣時,意識放在丹田,尋找氣息支點。[11]這里的虛領頂勁和氣沉丹田有振奮精神與穩定重心之作用。通過頂勁和沉氣的上下對抗,既可以使身體內的空氣柱與發聲腔體內的空氣柱猶如一條上下接通的管道,使胸腹之間的氣息和上面各種空腔互相通著氣,也可以幫助演唱者產生“似松非松、似緊非緊”富于強性和韌性的繃勁,進入到“松而不懈,緊而不僵”的最佳歌唱狀態之中。
(三)馬步樁功與呼吸支點
在聲樂訓練中,對呼吸方法的正確領悟與發聲機能的協調訓練,是演唱者應該具備的重要基本功之一。沈湘指出:“呼吸是歌唱的基礎,氣息是歌聲的動力”。我們經常可以觀察到-些演唱者,在演唱中吸氣時氣往上提,造成胸部、面部、喉部緊張;呼氣時又無腹部支持點,造成聲音上下的不相隨,這種狀態的結果很難獲得聲樂基本技法是上所要求的“有支持點的呼吸”與“有呼吸點的歌唱”,從而直接影響發聲的質量。針對這種情況,一些聲樂教師在授課時常會對學生說:把氣吸下來,吸到后腰處,吸到肚子里,吸到腳后跟(當然這只能是一種意念與感覺),但是許多學生還是難以理會其要領,為此教師有時也苦千找不到相應的辦法,幫助學生解決聲樂訓練時所出現的呼吸問題。我們不妨運用太極馬步樁功或許對教師與學生有所開悟。此樁分高、中、低三種,一般采用中樁,“兩腳平行分開,相距約三腳寬;兩腿屈膝下蹲,大腿稍高于水平,沉胯斂臀,……”[12]兩臂各成半圓形,狀似環抱一棵大樹,吸氣時,意在脊背(所謂氣貼背),用下降橫膈膜,放松與膨脹下腹處(小肚子),胸腔底部呈擴張趨勢;呼氣時,意守丹田,收腹提臀與腰部有彈性的膨脹產生上下前后的呼吸對抗。
在練馬步樁的同時可兼練“落地生根”的功法,其作用是培養下盤根基,增加腿力。具體做法:首先左右腳前后分開同肩寬,形似聲樂的演唱姿勢;然后樁步下沉,隨即用反彈力上升,上頂下踩,豎身立樁,反復運動。這種練習對學生強調的是身形直,腳跟牢,站好樁位,在上、中、下三個位置上起落,在起落的同時,可結合各種練聲曲中的長音或跳音,在鋼琴上進行上下半音階走動的練習,可結合聲樂作品的演唱,隨著音樂的起伏、力度的大小、速度的快慢、情緒的髙低,其身體也可做出與此相適應的動作,時而下蹲,時而11蹬。這樣的動態練習,對于練習者來講,全身要在積極、舒展,腔體內部感覺是“虛張、松開”的狀態下,主動想到"吸中有呼、呼中有吸、乂呼又吸"的感覺,從容地尋找腰腹之間上下的對抗力。這樣既能很快找到發聲呼吸控制的支點,又能使氣息流動,聲音通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