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嗓音運用的訓練
聲樂藝術伴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著,不同時代有相同的內涵和不同的審美情趣。五十年代的民族聲樂、真聲用得多,風格雖然很強,但音域不寬廣,表現力、持久力都受到局限。為了彌補真聲不足,解決高聲問題,擴展音域,七十年代以后,都大量運用真假聲混合聲區。我認為真假聲混合聲區的運用,是民族聲樂訓練的重要內容。混合聲是指真餒聲混合的嗓音,要真中有假,假中有真,中低聲區不宜過真、過重,高聲區不宜過假、過虛,要建立寬廣的音域,圓潤的音色,關鍵還要特別注意真假聲運用的多寡,要符合民族聲樂色彩、審美情趣的要求。有些少數民族色彩濃郁的歌曲,真聲音素要多一些,有些則要求假聲因素多一些,總之要細心品味,不能粗心大意。例如色彩濃郁的內蒙長調,藏族的"縝固",以及運用甚多的爆破音,都需要真假聲混合的運用,才能唱出其韻味來。
對嗓音,我們民族的欣賞習慣是偏于聲音明亮靠前,吐字親切自然,要求"園、甜、脆、美、水",所以喉嚨要開,但不宜開得過大,共鳴位置要高但要自然一些,Vibrato要平穩一些,集中、輕巧一點。當然這些審美情趣不是-成不變的。藝術上很多規律性的東西,中外是相通的,只要向民族、民間音樂學習,牢牢地掌握民族風格、語音規律,古今中外的聲樂技巧都可為我所用,使民族聲樂做到繼承民族傳統而不"土",借鑒外國而不"洋"。
少數民族學生考取民族聲樂專業,都有他們在嗓音上的閃光點及良好的樂感條件,要分析其嗓音,注意保持和發揮這些閃光點,對他們今后形成自己的風格、特色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初學聲樂的同學,普遍存在著氣息逼緊,呼吸不流暢,頜關節打不開,下巴緊張,喉結上移,咽壁、舌根站不住,音域窄,真聲用得過多,嗓音發緊等等問題。在解決這些問題上,一般采用開喉的方法,喉結自然向下擋氣,口蓋上提,咽壁,舌根站定,用小腹、橫隔膜、兩肋支持的真假聲混合聲區一整套西洋發聲的要領來訓練學生。
下面談幾個實例:
鄂溫克族的烏日娜,1984年實現了多年的夙愿,考人中央民族大學音樂系,成為我校的一名本科正式學生。她勤奮好學,入學第二年就榮獲全國第一屆少數民族聲樂比賽的"金鳳獎",后來又獲得中國作品聲樂比賽第一名。她演唱的《鄂溫克酒歌》和蒙族民歌《白駱駝》,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大學的四年學習時間里,她克服了許多困難,較好地解決了真假聲在本民族民歌演唱上的矛盾;短調和長調運用聲音的矛盾;掌握漢語吐字與本民族語言吐字的矛盾,民族,民歌風格與西洋歌劇風格的矛盾等等。
在烏日娜的聲音基本訓練中,用常規的聲音練習曲,在喉嚨打開, 腹式呼吸的氣息,穩定的喉頭,位置安放的同時,采用了烏日娜熟悉的長調片斷的旋律作為練聲曲來訓練,中低聲區要求像說悄悄話,輕聲嘆著說的感覺,髙聲區要求吸著唱。嘆氣的說與吸著唱是整個練聲的核心,要求她耐心地堅持,切勿因中低聲的要求而放開嗓子,或追求音量,追求所謂的音色。嚴格要求她聲音的連貫,氣息的平穩,喉頭的穩定。經過嚴格的訓練,烏日娜逐漸開始獲得真假聲混合的聲音效果。考慮到蒙古族與鄂溫克族長調的特殊要求,要求她演唱長調時多用一些真聲,即在自然說話的基礎上,聲音運用稍實在一些,可以使用爆破音,但切勿過分。在其他歌曲的運用中,一般都采用真假聲混合聲區的要求,尤其進入髙聲區時,一定使用以假聲為主的混合共鳴。這時嚴格的呼吸訓練尤為重要,建立穩定自如的高音是整個訓練中的關鍵。只有這樣,才能逐漸克服高音的恐懼感,使其能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中去,進入聲樂藝術的第二創作中去。少數民族的歌手培訓,真假聲的運用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一些風格性較強的民族,如藏族、蒙族民歌演唱的訓練,考慮真假聲的比例是十分重要的。真假聲的比例運用得當,對表現民族風格,韻味都能達到十分好的效果。在對烏日娜的訓練中,注意了這"問題,演唱的效果就比較突出。
歷史悠久,具有豐富民族文化遺產的苗族,其歌唱藝術有著獨特的風格。怎樣才能把傳統的苗歌演唱形式,與現代化的科學發聲方法相結合起來,使苗族歌曲演唱技術有一個更大的提高和發展,這是一個課題。苗族歌唱演員楊瓊在上大學時,一直在做這種努力,并取得了一定成功。
在首屆中國民歌大獎賽中,楊瓊演唱了一首《蘆笙情歌》,這首歌是采用了科學唱法與傳統的苗族歌曲唱法巧妙地結合后演唱的。這次大賽,楊瓊榮獲金獎。這種唱法,得到專家的肯定。
《蘆笙情歌》是苗族"蘆笙節"或其他喜慶節日中青年男女經常演唱的情歌。這首歌以苗族特有的樂器蘆笙為線索,以青年男女相互傾慕真實感情為紐帶,充分體現了民歌的風格。蘆笙是苗族人民特別喜愛樂器,用竹子制作而成,蘆笙多在農閑聚會逢年過節時吹奏。苗族的蘆笙節,是苗族人民盛大的傳統節日。一年一度的"蘆笙會"是苗族人民"親訪友、比賽蘆笙、展示服飾的日子,也是青年男女選擇配偶的佳期。小伙、姑娘求偶的標準,是看小伙子對蘆笙吹奏表演水平的高低,看姑娘挑花刺繡技巧的優劣而定的。正如俗話所講:小伙子口不離笙,姑娘手不離針;不會吹笙的不是苗家的達哼,不會繡花的不是苗家的達佩。每逢這時,各村寨男女老少穿著盛裝,姑娘們更是銀角銀花,猶如仙女下凡。在"蘆笙會"場上,一個重要的內容是男女青年表達愛情。小伙子開始吹奏贊美的曲調,然后吹奏邀請曲和賀場調。在這當中,他們都在笙堂里物色心目中的伙伴。到了午夜,便吹起各種柔美的情歌曲傾吐小伙子對姑娘的愛慕之情。姑娘若愛上了某個小伙子,便將自二親手繡的美麗花帶,作為定情信物,輕快地拴在意中人的蘆笙管上,敏捷地播下愛情的種子。姑娘約小伙子去唱歌,小伙子便吹起"感謝,去和姑娘對歌或談情說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