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保持少數民族歌手的演唱特色
有一篇刊登在少數民族地區的文藝刊物“藝研動態”中的文章指出: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實際需求,現在大量地將聲樂人才送往內地大專藝術院校培訓、進修,其結果如何呢?大體上有這樣三種情況:
其一,部分同志學習成績優秀,能掌握和運用科學的演唱方法,并能結合民族、民間的唱法或演唱民歌和民族風格掌握較好,受到人民的歡迎,但為數較少。
其二,學習成績不錯,技巧掌握較好,但與民族的東西結合不起來。這里涉及的問題較多,毎個人的情況不同,產生的效果各異。如:文化程度、音樂修養、知識面和理解能力以及對民族藝術的認識等因素。他們演唱民族歌曲時,往往給人一種不是那么親切,不是那么入門的感覺,說得不好聽一點,就像外國人唱中國歌曲一樣,有些別扭。
其三,部分同志原來的基礎很好,音色很美,民族風格也不錯,在群眾中也受到一定的歡迎,可是學習回來以后就變了,音色變暗了,民歌味道沒有了,有的甚至嗓子壞了,這當然是極少數。這里有訓練方法問題,學習、掌握、運用的程度問題,也有一些其他因素,如:文化休養、理解能力和鉆研程度等等。
這篇文章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腦子里。我想,既要提髙學生的演唱能力,又要保持民族特色,這是我們教學中始終要遵循的宗旨。
聲樂是一門感染力很強、表現力很豐富的藝術,至今它的一切唱法都在不斷地革新發展和豐富著。各民族由于地理環境、經濟狀況、生活習俗、心理素質、審美情趣、文化傳統、語言等不同,在演唱風格上也有各自鮮明的特色,這種特色風格既是發展的,又有其相對的穩定性。作為一名獻身于民族音樂教育事業的老兵,我認為,民族聲樂就必須向民族、民間學習,使民族的演唱風格、特色技法得以發揚光大。同時,我們努力學習各種先進的發聲技法,并不是以此取代自己,更不是否定自己,而是要起到滋養、充實的作用,是為了增強民族聲樂藝術演唱的持久力,豐富民族聲樂的表現力,使民族聲樂更有異彩。
保持少數民族歌手的演唱特色,是十分重要的問題。我先談談我向民族民間音樂學習的體會:
1986年,我應邀參加西藏雪頓節,有幸結識了哲蚌寺的措欣翁則阿旺多曲活佛。在交談中,我了解到西藏寺廟的經書中有一整套的嗓音訓練方法。他說,喇嘛念經的領誦者是從小經過寺廟專門考核的,每天早晨要到寺廟附近的山谷、瀑布、河邊處去練噪子,嗓音從小到大,從低到高,先練“讓該”(自然自如的噪音),后練“足該”(洪亮寬廣的噪音),“讓該”練“嗚”母音,要自然連貫,“足該”要學牧區大獵狗、耗牛低沉的叫聲,練時喉嚨有嘔吐的感覺,使用像咳嗽般的氣息,聲音從小腹深處發出,身上猶如衣服抖動一樣有放松的感覺。練嗓音時,要去掉雜念,平時不能吃炒青稞,不能喝放了很久的酥油做的酥油茶。寺廟中布達拉宮的念經聲調最低,哲蚌寺的聲調最高,色拉寺居中。他又說經書中有云霧譜,海浪譜,用四根線的記譜方法來表達,四根橫線以外是高音。經書中有專門的唱論部分,叫“惹姆單久”,這是個豐富的寶藏,阿旺多曲活佛自己聲音洪亮,1986年春天,在拉薩傳昭時,由他領經,聲震拉薩大昭寺廣場,令眾人驚訝萬分。
我在西藏工作的23年間,走遍了西藏的山山水水,深入農村牧區,向藏族民間藝人、歌手,尤其老阿爸、老阿瑪學習藏族民歌風格與演唱的技法。搜集記錄了西藏民間樂曲800余首,記錄原始素材500余首,還記錄了一些關于唱法的基本要求。原西藏藏劇團團長阿瑪次仁告訴我,舊社會西藏政府內設專門審查藏戲的機關,叫“差堆列空”,規定演唱藏戲時有三不準:①臉不準漲紅;②脖子不準暴青筋;③不準發出尖叫嘶啞和馬嘶鳴的聲音。藏戲演員用氣的感覺,是從小肚子一直到眉心,像有一個氣柱子,將上下連貫起來,嗓音是從眼睛眉心處飛出去的,演唱時不許皺眉,眼睛要睜大,要全神貫注。我曾向藝人阿妮彎布則學習民歌,她說唱歌先要像喊人一樣自然用嗓子,你喊都喊不出來,還唱什么歌?練歌時開始要空著肚子輕聲地哼唱,胸不能發悶,要心情舒暢,哼唱時要有鼻子音的感覺,鼻子好像倒著長的,雖然是用嘴來唱,但聲音好像是從鼻子的上方飛出來的。呼吸有一個勁,好像從井中提水,這個勁不能松,又說練歌時帶一些“縝固”能使你唱的歌長上翅膀。從調查中,我認為藏族民歌藝人們有著一個大致相同的審美情趣,嗓音色彩以清脆、高亢、圓潤為主,聲音位置十分強調頭腔共鳴,使聲音上下貫通;忌諱臉紅,脖子漲,嘶聲喊叫;訓練方法上要求由弱到強,由低到高循序漸進,歌唱心理上要求去掉雜念,氣息運用上強調氣沉小腹。我體會到,世世代代口頭相傳的民歌,不但積累了極其豐富的,精煉的音樂旋律,也積累了它自己的演唱技法和特點,它們是民族文化的財富,是我們民族聲樂發展、創新的基礎。
目前,我們某些民族聲樂工作者偏重于聲樂技法的學習,而忽視了對民族、民間藝術特色的學習。如果我們不熟悉民間藝術,不親自體驗群眾的思想、情感、欣賞習慣和審美觀點,就不能保持少數民族歌手的演唱特色,唱出具有民族風格、并深受群眾歡迎的歌曲。所以,民族聲樂工作者、尤其是從事少數民族聲樂演唱的人,一定要深入學習民族、民間藝術。一個民族歌唱家,民族聲樂工作者,對民族、民間的歌唱風格,演唱手法積累愈多,就愈能融會貫通,于不知不覺中形成鮮明的藝術個性。
五、重視基本功的訓練
最近,有些關于民族聲樂演員演唱的民歌似有“千人一腔、眾人一調、缺少個性”的議論,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部分歌唱演員不重視基本功的訓練。民族聲樂學習,必須從科學的發聲機理出發,進行系統的發聲訓練,盡可能地拓展音域、純凈音色、提高聲音的表現力。沒有科學化、規范化的要求和訓練,演唱者是不可能達到各類民歌及創作歌曲的技術要求的。民族聲樂正是通過科學的訓練,在展現民歌風格的多樣性、增強藝術效果等方面顯示出巨大潛力。二是我們有些民族聲樂工作者偏重于聲樂技法的學習,而忽視了對民間藝術的學習。如果我們不熟悉民間藝術,不親自體驗群眾的思想、情感、欣賞習慣和審美觀點,就不能唱出具有民族風格、受到群眾歡迎的歌曲。所以,民族聲樂工作者、尤其是從事少數民族聲樂演唱的人,一定要深入學習民族、民間藝術,這也正是我們民族聲樂工作者不可缺少的基本功。目前,有些演唱者急于求成,一味對某些歌唱家演唱風格進行全方位模仿,忽視民族傳統營養的吸收,忽視基本功的訓練,這是值得注意的問題。而媒介對多品種多式樣的演唱風格也宣傳不夠,同時由于經費短缺,踏踏實實深入生活采風學習的良好傳統被忽視了,這些都是造成“千人一腔、眾人一調、缺少個性”的原因。民族聲樂要蓬勃發展,還必須狠抓創作。因此,我們提倡詞曲作者、聲樂工作者深入生活,向民族、民間藝術學習,才能創作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有時代氣息的歌曲,唱出人民心中的歌。
少數民族的歌唱藝術,是萬紫千紅的百花,只有深刻了解、體察少數民族人民內在性格的特點,千百年來形成的風俗習慣,特定的心理素質、性格,以及賴以滋生的特定的環境,才能理解少數民族歌曲的深刻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