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探索研究中低聲部民族化,逐歩完善民族聲樂各聲部的演唱
目前,中國民族聲樂聲部發展不平衡的問題較為突出,呈現出較為單一的髙音聲部趨勢,聲樂人才女聲多男聲少,男高音中高腔類型的多,其它類型的少。但是,一個相對成熟的聲樂學派培養的人才在聲部、聲音類型、演唱風格等方面應該是豐富多樣的。而且,按照人的嗓音條件講,應該有高、中、低聲部的劃分,這樣會更人性化、更合理。我們現在很多老師不論自己是什么聲部都只教高音,這樣就形成了現在都是清一色的男、女高音的局面。我建議聲樂教師多教屬于自己的聲部,在自己的聲部上發揮長處,體現自己的特色,其次,也要探索其它聲部的民族聲樂演唱規律。這樣才能使民族聲樂的各個聲部都發展起來,在實踐中培養出不同類型的人才。我本人也在探索"中低聲部民族化"。2010年,我本科班招收一位男中音,研究生班招了一個男低音和女中音,我在中低聲部民族化的問題上進行探索、研究,并且獲得一些收獲。如,研究生班的這位男低音,在上研究生之前一直沒有解決好咬字的問題,經過一年的訓練之后,他演唱《草原戀》,聲音醇厚、飽滿,語言清晰,雖然是男低音,但是咬字、色彩都體現中國的演唱風格,很有中國特色。而且在演唱完中國歌之后,他再演唱外國歌時,我發現外國歌的演唱進步也很大,進一步堅定了我對這個課題的研究方向。
2)腔圓字正的探索,體現中國語言的美感
歌曲與器樂作品最大的區別就是語言,因此,除了優美的聲音,語言的美感也是體現歌唱藝術美感的重要環節。中國語言的在發音上, 咬字吐字、四聲、韻轍等方面十分復雜,那么如何協調字與聲的關系是中國民族聲樂一直面臨的課題。對此,我也思考了很多,并從課堂教學中得到一些新的體會,逐漸總結出"腔圓字正"能夠達到字聲協調的目的,就是說通道打幵之后要保持住,換字的動作要盡量小,不影響通道,咬完之后嘴巴馬上松掉,這樣的話,語言是清晰的,但又不破壞通道,因此聲音也會達到連貫統一。
2011年5月,宋祖英去臺灣開獨唱音樂會之前到我課堂上課,我發現她在演唱中個別字咬得過死,運用"腔圓字正"的方式給她調整,結果,宋祖英很快領悟并且攻克了她咬字上的問題,獲得了新的提高,演唱上更輕松了。
4.推進課程改革,立足本國,放眼世界
作為學校,要提高人才培養率,真正達到與社會接軌,就必須隨著時代的進步,與時倶進地進行課程改車與創新。在課程改革方面,經過多年的思考,本人以為,首先要立足本國,在中國民族聲樂在傳統聲樂藝術精華和特色上,特別是民族聲樂舞臺形式、表演等方面,要加強繼承,體現出我們課程的特色。
在表演人才的培養與社會機構的接軌方面,舞臺實踐在培養表演類人才的方案中比重不夠,導致表演人才培養階段舞臺歷練不夠,導致畢業生往往不能快速適應單位的演出任務。這就需要我們放眼世界,吸取國內外各院校的更合理的培養方式,為我院民族聲樂人才培養方案開辟新的課程體系與更加科學的方案。
其布厄,是傈僳族彈撥弦鳴樂器。傈僳語“其”是弦子,“布厄”為傈果,意即圓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