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大合唱》是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最為成功的大型音樂作品,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絕唱。而另一部在二戰中廣為流傳的大型音樂作品當屬肖斯塔柯維奇的“第七”,也就是《列寧格勒交響樂》。
據2005年俄羅斯報紙報道,戰爭期間一架飛機在惡劣的天氣中飛行,駕駛員問領航員:飛機里坐的是什么人?領航員回答:沒什么人,是肖斯塔柯維奇的4本樂譜,指揮部命令必須按時送到……在德國法西斯宣布要占領列寧格勒的那一天,列寧格勒舉行了隆重集會,演出肖斯塔柯維奇的第七交響樂,用音樂回答敵人,表示戰勝法西斯的堅強決心。從而這部交響樂被稱為《列寧格勒交響樂》,英美等國和一些著名指揮家爭相演出。音樂會節目單的封面上印著肖斯塔柯維奇頭戴戰時頭盔的照片。
柴科夫斯基的《一八一二序曲》至今長演不衰。這部以拿破侖兵敗莫斯科為背景的交響序曲反映了俄羅斯人民的偉大民族精神。1830年,懷揣一瓶祖國泥土的肖邦先后來到維也納和巴黎。同年11月華沙爆發了革命,熱血沸騰的肖邦無法回去,于是他滿懷激情地寫下了懷念祖國贊頌革命的不朽名作《d小調練習曲》,也就是后來大家公認的《革命練習曲》。貝多芬的交響樂產生于法國大革命的背景下,在波恩學過哲學的貝多芬關注人類的命運和斗爭,關注自由、平等、博愛,他的作品發出了革命斗爭的號召,充滿了不可戰勝的英雄氣概,不可摧毀的樂觀精神,他是全世界最偉大的交響樂作曲家,他贏得了全世界人民的愛戴。
2005年,為紀念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中宣部召開交響樂創作會議,委約創作反映抗日戰爭勝利的交響樂作品,號召作曲家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各地紛紛響應,產生了一批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好作品。我也根據電影《地道戰》的音樂創作了交響組曲《地道戰的故事》。改革開放以來,老中青三代作曲家滿腔熱情從事交響樂創作,朱踐耳、杜鳴心、王西麟、郭祖榮已寫出多部交響樂,葉小綱、郭文景、關峽、唐建平、張千一等中年作曲家十分勤奮,青年作曲家也躍躍欲試。僅第一屆“金鐘獎”交響樂評獎就報來121部作品,6部作品獲金銀銅獎。劉湲作曲的民族音調鮮明的《土樓回響》獲得金獎。鮑元愷的《中國民歌組曲》、趙季平的《喬家大院組曲》也都多次演出并獲得好評。2008年,由中國音樂家協會主辦的中國交響樂世紀回顧暨第一屆中國交響音樂季和近期由中國交響音樂季藝術中心舉辦的第二屆中國交響音樂季都大量地演出了中國作品,其中不乏好的和比較好的作品,好的作品必將與時代碰撞出燦爛的火花,留下深刻的印記。
創作需要兩個“吃透”。一是“吃透”作品的主題思想,二是“吃透”作品的藝術風格。作品能否成功,后者顯得更為重要。要對作品的內容深入挖掘,作出典型的概括,瞄準切入點。
古人莊子說:思之最妙,莫過于飛。問題是往哪里飛,往哪個方向飛。
報載,北京交響樂團在海拔幾千米的昆侖山舉辦了昆侖山音樂會,令人感動!
為人民服務是我們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加強對文化產品創作生產的引導,真正從群眾需要出發,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優良傳統,吸收借鑒世界有益文化成果,推出更多深受群眾喜愛、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的精品力作。交響樂是世界文化之瑰寶,是優秀音樂之碩果,是音樂人之所愛,是人民之所需。吸收世界交響樂的優秀成果,走出中國交響樂的創作道路,迎接中國交響樂的新輝煌,值得我們為之奮斗。
人民音樂為人民!
(本文為傅庚辰2010年9月2日在“中國交響樂·杭州論壇”上的演講文稿)
(編輯/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