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的力量是巨大的。我們記得某部作品往往會先想起它的主題音調。2006年,全國政協代表團應德國參議院和法國議會的邀請去訪問。在德國參議院的圖片展覽上寫著:議會大廈是建在作曲家門德爾松家族的宅基地之上。我在發言的時候先唱了幾句門德爾松小提琴協奏曲呈示部的旋律,結果是全場轟動、熱烈鼓掌,德國人非常高興,為他們民族的音樂和作曲家感到自豪。我們之間的距離一下子就拉近了。我也向他們介紹了中國音樂,介紹了中國作曲家冼星海和他的《黃河大合唱》。鋼琴協奏曲《黃河》之所以成功,它的基礎是《黃河大合唱》的歌曲旋律和豐富的鋼琴技巧與樂隊配器。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美妙音調是來自中國的越劇,那蕩氣回腸的曲調,那如泣如訴的琴聲,沁人心脾,更加突顯了旋律的重要作用。《紅旗頌》則是《國際歌》、《義勇軍進行曲》、《歌唱祖國》三者的高度統一,是三者的交響化,配器豐滿流暢、與歌曲內容結合緊密,確為成功之作。《梁祝》、《黃河》、《紅旗頌》流傳了幾十年,演遍了中華大地,傳遍了全世界,在世界上樹立了中國交響音樂的品牌,是國之瑰寶,是代表中國交響音樂的經典作品。要高度評價這3部作品的成功。它們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首先是因為它們都有美好動人的民族音樂語言。所以,要想創作出廣受歡迎、大眾喜愛、經久不衰的中國交響樂作品必須解決音樂語言問題,單純的音響堆砌是行不通的。現代技法要和美好的音樂語言相結合,音樂語言民族化是音樂創作取得成功的橋梁。
結構的力量是無窮的。結構是檢驗作曲家功力的重要標準。作品寫到一定程度能否更上一層樓,能否達到完美的境界,就要看作者駕馭結構的能力。在許多作品中,甚至包括已經廣為流傳的作品,也存在結構不嚴謹的問題,聽到這樣的地方往往會讓人感到不順暢,讓人聽著聽著就會“跑神”。有的作品中的某些章節不該重復的重復了,而應該重復的精彩之處反而沒有重復。結構的不科學,會減弱作品的力量,給作品造成不應有的損失。
我們國家自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在黨的十二大以后,經濟建設高速發展,社會生產力、綜合國力、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高速度的發展也帶來高的資源消耗,長此以往會造成資源的枯竭。所以中央提出,調整經濟結構,提高經濟質量,走科學發展的道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是順理成章的。舉一反三,世界上許多事物的道理都相通,小至一首短歌,大至一部長篇交響樂,都存在結構問題,交響樂則更甚。提倡科學發展,就是要站在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的高度,按照事物自身的發展規律辦事,就是要以人為本。音樂有其自身的規律,違反音樂規律的做法是行不通的。音樂結構科學化至關重要。
20世紀后半葉,國際上興起了音樂寫作的一些現代技法,擴大了音樂技術的領域,豐富了音樂寫作的手段和作品的表現力,從而為國際音樂界所重視。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文化生活的日趨多元化,信息交流的四通八達,人們對音樂的要求也越來越多,越來越高了。當你參觀那美妙無比、精彩絕倫的上海世博會時你會感到驚嘆:世界是多么豐富多彩,發生了多么巨大的變化!人們要求出新,要求得到更為豐富的藝術享受,是理所當然的。所以,現代技法的出現和蔓延并非偶然。隨著中國的開放,打開國門,這種思潮也必然涌入中國,而且來勢很猛,蔓延很快。一時間,人們在課堂上講的、會議上說的、作品上用的非現代技法莫屬,誰不如此就不夠時尚,就有保守之嫌。其實,這是一種誤解。
形式為內容服務,技術為思想服務。形式與技術都要根據作品的思想內容來取舍,并不是技術越復雜越好。貝多芬曾說過:“去吧,向亨德爾學習,他能用簡單的手法獲得最大的效果。”
從世界范圍看,這種對現代技法的誤解使現代交響樂的創作走進誤區,走入彎路。幾十年過去了,現代技法的發祥地歐美等國至今也沒有出現過為世界所公認、為人們所普遍喜愛的交響樂作品。美國大都會歌劇院反映說:那些沒有好聽唱段的歌劇觀眾越來越少,有的著名交響樂團由于聽眾銳減而不得不宣布破產。科學技術的進步帶給人民以實際的物質利益,音樂技術的進步理應帶給人民更為豐富、更為美好、更受喜愛的音樂作品,而不是和人民群眾的距離越來越遠。實踐告訴我們:脫離實際、脫離人民、脫離民族的土壤,違背音樂自身規律的作法行不通。中國的交響樂創作不能脫離中國的實際。現代技法中國化,音樂語言民族化,音樂結構科學化,是音樂創作的必由之路。六個字:
人民 時代 作品
作品反映了時代,時代選擇了作品。風起云涌的革命和抗日戰爭孕育了人民音樂家聶耳、冼星海。
聶耳沒進過音樂學院,從云南來到上海就投身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中,深入到工人群眾當中,與工人群眾打成一片,創作了大量以工人為題材的革命歌曲,成為革命音樂的開拓者,一代宗師。他生命的最后一年也就是23歲時所創作的劃時代作品——《義勇軍進行曲》,已經光榮地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
1935年冼星海從法國歸來到上海后,創作抗戰歌曲,投身抗日救亡歌詠運動,從上海到武漢、從武漢到鄭州,舉辦抗戰歌詠訓練班、指揮訓練班,組織10萬人的抗日歌詠大游行。他義無反顧地投身于革命熔爐,投身于時代洪流,投身于人民懷抱,這樣的戰斗生活終于為他后來創作出不朽的《黃河大合唱》鋪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