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曲的尾聲段從第119小節開始,以生動、形象的筆觸,描繪了送糧隊伍的幾個側面鏡頭。第119至130小節是兩個排比式的樂句,按常規的處理方法后句在力度、語氣等方面應略向上提一個層次,但我們也可將后句處理成遠鏡頭的感覺,這就需要依靠演奏者運用豐富的想象力,使樂曲的演奏具有自己獨特的個性。這兩句中的“ 63 53│63 53│”和“26 16│26 16│”都含有挑擔時“嗨喲!嗨喲!”號子的律動,在演奏中要力求形象、逼真。第131至134這四小節要奏出一問一答的感覺,如:┌問句┐┌答句┐┌問句┐┌答句┐... .. .. .. ... .. .. .. “ 332 12│632 12│332 12│632 12│”第135小節開始的一長串十六分音符樂句除了要求音符清晰、時值均勻外,在力度上還要有明顯的強弱起伏,比較規范的處理是:第135至138小節弱起漸強;第139小節在“5”的重音后兩小節漸弱;第141小節起再兩小節漸強;第143小節后即以漸弱來描寫隊伍的遠去。在演奏第151小節以后的長音時,除了逐音漸弱外,心中還要保持“ XX XX│XX XX│”的節奏律動感。最后極弱的泛音“3”可無限延長,并漸弱至無聲,形象地描繪了送糧的隊伍漸漸地消失于遙遠的地平線上,在非常深遠的意境中結束全曲。
《喜送公糧》雖然是一首較為通俗的二胡作品,演奏的人很多,但在一位杰出的二胡演奏家手中,卻能奏出不同凡響的效果。能將一首人人熟悉的二胡作品奏出一點新意來,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一位演奏者在處理樂曲方面的功底來。要將一首作品處理得具有獨到之處,決非某些演奏者所采取的“反其道而行之”或追求怪異的音響等方法可以達到的,而必須做到“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合乎情理之中”,以合理的布局、充分的鋪墊,在關鍵之處“抖”出“包袱”(借用相聲的術語),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推薦閱讀
撥浪鼓,古稱鞉鼓。藏、納西、蒙古、 滿、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藏語稱達克、繞魯、熱巴窮格...
從木料上說,上上品當然是高密度的紅木了。紫檀木、花梨木、酸枝、烏木、雞翅木均可,其中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