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曲的中段是由富有歌唱性的橫線條旋律構成的,其情緒愉悅,曲調舒展,運弓寬闊,音色甜美。在演奏時尤其要注意旋律線條的連貫,換把過程中可略帶滑音,換弓時也要充分利用手腕的緩沖作用,來盡量減少換把與換弓的痕跡。這個段落的結構非常規整,基本上是由兩個樂段所組成的。第一個樂段共四個樂句,每句四小節,具有古典詩詞中五言絕句般的規整性;第二個樂段共八個樂句,每句也是四小節,(第78小節延長,應視同兩小節),又如同一首五言律詩。分句時,既要注意氣息的正確運用,又要保持旋律的連貫。為了做到這一點,在句尾的長音發出后,要及時地放松,將氣息放下,弓子依靠慣性繼續運行,至下句的句頭音奏出前的瞬間再提氣,并于準確的節拍點上進入下一個樂句。這樣有張有馳,有松有緊,既做到分句清晰,又保持自然流暢,沒有人為換句的斷痕。第34小節“3”音的前后可以各加上一個慢滑的“5”音來作為裝飾,其實際效果為“ 5 3 5”;同樣在第46小節第二拍的“3”音前,也可以加一個“5”的裝飾音,以使旋律更加柔美、動聽。第60和61小節第二拍后半拍的“6”音是這個段落中的“眼”,要奏得短促、跳躍,富有情趣。第68小節至71小節是樂曲中段的高潮樂句,要奏得挺拔、飽滿,具有一定的力度。第76小節起速度要漸慢,在柔美、親切的尾句中結束中段的演奏。
第79小節是樂曲的華彩樂段,開始強奏的“ 6 65 6 - ”生動地描述隊首的領隊一聲吆喝:“休息啦──!”接著弱奏的“ 6 65 6 - ”則描寫了遠處山谷或隊尾的回聲,可見送糧隊伍之長,如同一條“神龍”,見首而不見尾。由高音區下行的“ 56 53 23 21 61 65 3 3 - ”這一樂句,節奏要自由些,可慢起漸快,在力度上要由弱漸強,到最后的長音“3”再弱下來,泛音要奏得遙遠而透明,整個樂句有一種“從遠景逐漸地拉成近景,再切出全景”的鏡頭感。經過一個小小的氣口間歇后,是一串由十六分音符組成的長句,演奏時要由慢漸快,慢起時要從容,不要急促,十六分音符要奏得均勻而富有顆粒性,換把與跳把時請注意音準,并且不可帶有滑音,到句尾“ 6 6 5 - ”突慢、突弱。下一句“ 6 5 3565 3565 3565 3565 1 3 2 - ”也要慢起漸快,在弓法上可處理成兩個音一弓,而且每弓之間要斷開,奏成一問(65)一答(35)的形式,句尾的“ 1 3 2 - ”要奏得從容、圓滑,與下句“2.356 6532│ 1.2 3 5│ 6 - │” 之間可不停頓。進入2/4拍的第一小節在節奏上雖然仍自由延長,但心中一定要先現再現段的速度和律動感覺,以便胸有成竹地進入再現樂段。此外,在伴奏過門的起拍前,應利用氣口的停頓,與伴奏樂器形成一個默契,以達到起音整齊的目的。
樂曲的再現段從第81小節開始,其情緒熱烈,速度較快,描述了送糧隊伍經過一番休整后,以更飽滿的姿態重新踏上征途。主題再現時,第一遍在旋律和奏法上均與呈示段相同,第二遍則以加花變奏的形式出現。這一段在弓向上我認為以拉弓開始較為合理,當然不排除演奏者個人的習慣奏法。前四小節的第二拍,都可用八度的跳進,奏成“ 6765 66│6765 66│6356 11│1165 33│”;后面的十六分音符力度不必過強,要奏得輕巧、清晰,富有顆粒性;為了便于演奏,要注意兩點:一是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換弦,事先設計好“3”音的用弦,一經設定,則不要輕易改動。二是在各樂句的句頭處設一輕巧的重音,以利于兩手的精確配合。此外,還應根據旋律線條的進行做出相應的強弱起伏來。
撥浪鼓,古稱鞉鼓。藏、納西、蒙古、 滿、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藏語稱達克、繞魯、熱巴窮格...
從木料上說,上上品當然是高密度的紅木了。紫檀木、花梨木、酸枝、烏木、雞翅木均可,其中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