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技術理論課程模塊
整合和聲、曲式、復調、歌曲作法、配器等課程內容,使其成為一門綜合性音樂技術理論課。這幾門課程本來 就有著內在的聯系。把它們整合在一起,可避免分別開設時所出現的重復局面,而且教師講起來更生動、更實用。
第三,綜合型音樂文化課程模塊
整合中國音樂史、外國音樂史、作品欣賞等課程,使學生們逐漸從音樂的表演形式、題材、體裁、風格流派,以及中外音樂的流變沿革等方面去全面出發,繼而深入地認識音樂藝術,以提高學生的音樂文化素質與綜合審美能力。
第四,藝術實踐課程模塊
突出藝術實踐的重要性中,讓學生直接參與古箏演奏會的節目編導、排練、表演等,學習解決不同環境中的矛盾。逐漸培養學生良好的演奏心理素質和組織駕馭能力。多采用齊奏、重奏等集體課教學的訓練,并指導學生進行基礎的創作、改編、排練等技能。
2.5、由“技術”教學轉變為“藝術”教學
在古箏教學中,應把審美教育作為教學核心,把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放在首位,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把“技術”教學提高到“藝術”教學的層面,才能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
2.6、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
傳統的古箏教學作為器樂教學,有其特殊規律,歷來離不開口傳心授,一直習慣于以教師的經驗代替學生的經驗,主張教師教、學生學。學生上課,教師輔導,把學生放在被動的位置,只重結果而輕過程,漠視學生的主體性,以教師的感受代替學生的感受,對教學缺乏研究。致使模式化了的教學過程毫無生機。
因此,教師應該針對學生們提供更加實際的情境式教學背景。以此盡量激發學生們的積極性。例如,由于傳統的箏曲一般源于民間,脫胎于民族民間音樂,它和當地人們的語育、戲曲、說唱甚至生活習俗都密不可分,這些古箏樂曲在當地民間演奏時,往往會再演奏者靈感的帶動下,再古箏樂曲中臨時、即興地添加一些旋律,這些都是演奏者的長期積累的藝術實踐的爆發,是音樂的神韻所在。也是最出采的地方。然而,一旦當古箏教學脫離了滋養這些原生樂曲的土壤而獨立存在時,很多本質的內容也就喪失掉了。并且。如果一味依賴于現代的記譜方式來記錄傳統的、民間的箏曲,盡管嚴謹規范,便于系統地學習,但同時也禁錮了學生們的音樂想象空間。
鑒于此,教師在講課之前,需要做好精心的授課準備。例如,為學生創設教學情景,進行模擬教學,針對某些待教的古箏樂曲。先搜集相關的音像資料,反復播放給學生欣賞,同時提供樂曲來源的背景資料,人文知識以及風俗習慣等,讓學生們在欣賞影像資料的同時,不知不覺地融入當地的文化氛圍中,從而對樂曲有了更深的理解。除此之外。如果有條件的話,還可以帶領學生們到古箏樂曲所屬流派的發源地去實地考察,與當地的民間藝術家互相交流。這樣做的目標,就是為了讓學生們產生更多的切身體會,從而能夠不斷地激發學生們的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