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音樂學院教學模式,應該主要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整體的音樂文化素養,以及自身的各種音樂技巧,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力求做的個性的培養,針對不同的學生所具備的特長,重點培養。
而對于高師音樂教學模式,則以音樂教育學科知識以及基本理論基本技巧為主。充分了解各種音樂基礎理論知識,以及如何培養他人的音樂素養,同時讓學生掌握科學的音樂教育理論古箏教學原則、古箏教學方法,并讓學生們通過學習古箏理解音樂,培養團結協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其實音樂學院教學模式與高師音樂教學模式存在相當大的不同點,簡單可以說成一個是對“馬”的教學,另外一個是對“伯樂”的教學。兩者存在質的不同。
2.2、更新教學觀念
一種歡是認為一定要走專業路;二是有興趣;三是父母為了攀比。迫使子女去學,具體比如說可以從下面論證專業教學一定要學有所成。實際不一定。有些是興奮和愛好。有些是從掙錢的角度讓學生一年只學兩三首,讓什么學生都去學。國外舉是第一,國內攀比。使學生考級。
在目前的古箏教學中。對于學生入學的初衷。具體可以歸納為三種:一種是認為一定要走專業路,就是入學就是為了以后搞這一行,專門的做古箏的演奏、研究以及其他等;二是單純只是為了興趣,就是喜歡古箏,想接觸古箏。為了培養自己的興趣而學習;三是父母為了攀比。迫使子女去學,父母不顧孩子喜歡不喜歡,愿意不愿意。強迫孩子去學。目前第三種存在的情況比較多。尤其是針對兒童的古箏教學,許多小孩就是被父母逼迫送過去學習的。
許多人覺得既然學一門藝術就應該精通,其實則不然,古箏作為一種民族的傳統藝術瑰寶。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許多人只是想接觸古箏,純粹只是為了興趣,所以,針對這一部分群體,在古箏的教學中可以適當放松對學生的要求,以興趣為主,可以進行一些基礎知識的教學,對于很專業的東西可以盡量的少提或者不提。
而對于那些別父母逼迫而來的學生,尤其是兒童。則應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興趣方面,讓他們從一種不喜歡的心理慢慢轉變,讓他們逐漸對古箏產生興趣,由“要我學”變成“我要學”。
還有一類學生是專門搞古箏,尤其是音樂學院古箏專業的學生。對于他們,則要從全方位、多角度,系統、全面的進行古箏的教學工作,因為他們將會是我們傳統文化瑰寶——古箏的繼承者和發揚者,要把前人所知道的知識全部系統的傳授給他們的同時,還要根據學生不同的特點,重點發揮培養優勢。由繼承到創新再到突破。
2.3、增加文化課程比重
高師音樂專業有的學生雖然把古箏曲演奏得音準干凈、節奏正確、速度飛快,但不理解音樂的情感和表現。因此,應該在現有課程的基礎上增加文化課程的比例。把課程改革提到文化層面來認識,只有把古箏音樂置于社會和文化的前景中,并作為文化的一部分,才能讓學生們獲得最佳的理解。可見增加相關文化內涵的重要性,具體而言,可以適當增加諸如歷史、哲學、地理、旅游、民俗文化以及其他一些相關跨學科選修課。
2.4、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
古箏教學內容的優化組合要根據兩個原則:要在整合學科課程知識范圍內相關課程之間的內容的前提下,一是使各個課程模塊相互聯系,二是保持原來的相對獨立。
第一,音樂基礎理論課程模塊
整合基礎樂理、視唱、練耳的內容,成為一門綜合性的樂理與識譜課。樂理是學習音樂必備的基礎理論知識,識譜含視唱與練耳:視唱是在樂理基礎上的唱譜技能訓練;練耳也是在樂理基礎上的音樂聽覺感知能力訓練。將這三項內容進行整合,可有效提高學生的音樂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