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箏藝術的發展可謂源遠流長。回顧古箏的歷史,從形制的發展創新到演奏方法的豐富變化都充分說明其遵循著推陳出新,創新發展的藝術規律。而就曲目創作方面看,從傳統箏曲到創作箏曲,從反映現實的現代箏曲再到現代派風格箏曲,可以說是凝結了無數代藝術家的心血和智慧。
早期的傳統古箏曲創作主要以演奏家為主體,樂曲大多是集體創作的結晶。建國以后到20世紀80年代以前的創作箏曲也依然延續著以演奏家為主體的創作,但這種創作還停留在探索階段,對于作曲技法和藝術層面上的探求顯得略遜一籌。此后,隨著古箏演奏技法的日益豐富以及學箏人數的急劇增加,許多專業作曲家開始關注古箏曲的創作。這些作曲家創作的現代古箏作品在作曲手法、藝術風格和技巧發揮上都顯得更加精到且專業,不僅受到專業演奏者的喜愛,在社會上也廣為流傳。
伴隨者中國的改革開放,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不同國家和不同民族的文學藝術互相交流、互相影響,古箏藝術在這個潮流中實現了更廣闊的借鑒從而在內容、形式和表現手法上都更加有別于傳統,偏重于表現現代音樂概念。這些將西方作曲技術與本民族傳統音樂相結合的新作品的創作對演奏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對演奏風格和技術的發展也產生了直接的影響。與此同時樂器演奏技術的發展又為新作品的創作提供了支持和空間。下面就從這兩方面來談談現代箏樂作品的特點。
一、作品的創新
1、特殊定弦法
作曲家和演奏家們再也不能滿足以往傳統五聲音階定弦,紛紛另辟蹊徑,探尋箏曲創新之路。音階是音樂的“骨架”,從某種意義上說音樂旋律是由音階來支撐的。隨著作曲家和演奏家們不斷在樂曲創作題材及構思上的突破,近十多年來出現了一批具有新穎特色之特殊定弦的新箏曲,取得非常大的成就。如《長相思》(王建民曲)的定弦采用兩組不同宮交替的方法,使樂曲在橫向起伏、展開中,調式、調性得以變化。又如《山魅》(徐曉琳曲)的定弦則蘊含一定的無調性風格,這種音階設定可以根據樂曲內容需要進行多種可能性運用。
2、式結構與和聲運用
現代派風格箏曲在曲式結構上往往受西方傳統曲式的影響,但又不拘泥于形式的約束。和聲運用方面都突破了傳統的和聲音響,給人以強烈的現代聽覺效果。如《林泉》(葉小綱曲)這首作品深具現代氣息,作者運用再現原則進行創作,創作手法雖非常自由但依然具有高度主題材料統一性和發展的邏輯性。此曲在和聲運用上也是將西洋色彩與民族色彩交替組合,造成了十分新穎的音響效果。
3、節奏節拍變化
規整對稱性的節奏和單一節拍貫穿全曲已經不能滿足現代作曲家和演奏家們的創作需要,他們力求對節奏節拍變化進行新的開拓,豐富多樣的節奏因此成為當代箏樂發展的又一特點。如《幻想曲》(王建民曲)中3/4拍與2/4拍的交替便形成三拍子與二拍子兩種不同強弱規律的交替從而獲得較強的動感。又如《黔中賦》(徐曉琳曲)中的3/4拍與5/8拍的交替也是利用了不同拍子的交替運用達到節奏重音的變化效果。
4、音色的突破
在現代派風格箏曲創作中,作曲家和演奏家們還試圖追求一些更新的音響效果,他們運用一些非常規的演奏技法以求得音色方面的新變化。如《戲韻》(王建民曲)的引子段便運用了掌擊弦和面板等表現方式來模擬戲曲中打擊樂的音響效果。《情景三章》(徐曉琳曲)中左手在琴碼左側快提雙弦則增加了音樂表現的趣味,達到音響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