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被民族學家、音樂藝術家們稱為“樂器王國”。云南民族博物館樂器陳列館展示的各類樂器,就是這個王國里的精彩篇章。這里吹奏、拉奏、彈奏、擊奏等樂器種類繁多且年代久遠,各具特色,尤以擊奏樂器為甚。
云南民族擊奏樂器主要分為鼓類和鑼類。
鼓類有:瑤族百楔扁鼓。廣泛流行于滇東南瑤族地區,鼓身多用整段樟木挖成,兩面蒙山羊皮,聲音激越粗獷,鏗鏘有力。“百楔”的含義是用小木棍在牛皮條下打楔子,用以繃緊鼓面,既實用,又起到美化鼓身的作用,在云南少數民族樂器中獨具特色。哈尼族牛皮鼓。為雙面牛皮蒙制的筒形直腔中短形鼓,是铓鼓舞的主要伴奏樂器之一。牛皮鼓在哈尼人心中極其神圣,平時不輕易敲響,只有過年和祭龍時才使用。敲铓鼓有谷物顆粒飽滿之意,人們認為誰的鼓敲得最響,舞跳得最好,誰家的莊稼就會豐收。傣族大鼓。多用于緬寺。明代《百夷傳》記述傣族風俗中提到“擊大鼓”,可見其見諸史載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大鼓的形制為木框,兩面鞔牛皮,鼓面周圍釘數十枚突出的木釘。可一人邊擊邊舞,也可于人合擊。合擊時一人在前面執槌邊擊邊舞,另一人在后面用長篾條擊奏,配以象腳鼓、铓、鈸等樂器合奏,氣氛熱烈。佤族木鼓。用整段紅毛樹或椿樹制作,上方挖一直槽,中間挖空,兩側各刻一鼓舌。有公鼓和母鼓兩種,公鼓小,母鼓大。木鼓被佤族人民奉為神圣器物,每個村寨至少有一對木鼓供在木鼓房中,在逢年過節或宗教活動時使用。演奏時可一人敲擊,亦可數人合擊。佤族盛大的節日“拉木鼓節”就圍繞木鼓展開,包括人們上山選樹、砍樹、拉木進寨,制成木鼓直到慶祝歌舞的全過程。過去在佤族地區,木鼓不是普通樂器而是通天的神器,只要一敲響它,住在天上的社神“達梅吉神”就知道下界發生了什么事情,人們把木鼓稱為“寨中之主”,每當聽到木鼓聲,村寨的每個成員就立即放下手中的事采取統一行動。50年代前佤族村寨之間經常發生械斗,目的是為了獵取對方村寨的人頭送到木鼓房舉行祭祀活動。木鼓在獵首活動中起著傳遞信號的作用,同時在供奉人頭祭祀保佑谷物豐收的活動中,更是扮演著重要角色。人們通擊木鼓跳舞,使天神“達梅吉神”得到愉悅,從而護佑佤族村寨正常運轉。隨著解放后的移風易俗,獵頭習俗在佤族地區已被廢止,拉木鼓活動則保存下來,在當地文化背景巨變的過程中,木鼓昔日的神秘色彩正在慢慢消褪,而更多地作為佤族人民所喜愛的傳統樂器出現在各種日常生活娛樂場合。彝族磨皮花鼓。彝語稱“熱波”,鼓身木制,形如木桶,中粗而兩端稍細,蒙牛皮、馬皮或羊皮,鼓身涂紅漆,上下端的鼓邊各置一鐵環,以系紅布條或紅綢鼓繩。用于喜慶節日時彝族男女打花鼓集體表演。白族金錢鼓。因鼓身多呈八角形,又稱八角鼓。用梨木制作,蒙驢皮或馬皮,側面嵌兩片小鈸,常與霸王鞭等配合使用。納西族熱巴鼓。鼓面呈圓形,核桃木為框,兩側系繩,各拴一小木片,帶柄。演奏時兩手轉動鼓柄,鼓兩側木片擊鼓發出聲音,用于納西族東巴跳神。基諾族大鼓。是基諾族的代表性樂器。傳說洪水時代,有兄妹倆為逃生,躲進一段樹木掏空蒙上牛皮做成的大鼓里,洪水淹沒了大地,大鼓漂到杰卓山上,兄妹倆用刀劃開鼓皮,見到世上的人和動物都死光了,后來兄妹成婚,從此才有了基諾族、傣族和布朗族。大鼓用一段紅毛樹挖成鼓框,兩頭鞔牛皮,兩端周圍釘有十八至二十二根竹釘,鼓身繪有紅、白、黑色圖案,兩側有兩年長形音孔,演奏時將鼓置于特制的梯形鼓架上,兩人在前輪流擊鼓對舞,一人在后擊固定節奏,另外四人敲擊镲、铓。
云南民族的鑼類分云鑼和铓鑼兩種。納西族云鑼。多由十個小鑼組成,小鑼形如淺邊圓盒蓋,各鑼大小相同,厚薄、音高不一,按聲音高低置于木架上。演奏時左手持木架的柄,右手用單槌敲擊,演奏花點較少。其他各民族的云鑼都為銅制,形如圓篩,大小不一,圓周有邊,邊上穿孔,孔上系繩,手提或懸于木架上,用槌敲擊,有的小云鑼則托于手上擊奏。铓鑼。傣、佤、德昂、布朗、拉祜、景頗等民族都使用這種打擊樂器,中間敲擊部位凸起如乳,又稱乳鑼。銅制,形狀似鑼,邊比普通鑼稍高,音色清越柔和,常常數個铓一起敲擊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