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重視觸弦點,運竹軌跡合理
觸弦點就是指琴竹頭觸弦的部位;運竹軌跡是指琴竹起落運動的方位與取向,二者與發音的質量有著密切的關系。
觸弦點根據琴竹頭的長度來決定,一般取其十分之四的位置,即取琴竹頭整個有效擊弦部分的十分之六處作為琴竹的觸弦點,見圖:
在此處擊弦可以避免琴竹頭在擊弦時碰到前后相鄰的弦,且發音較為圓潤、厚實。
琴竹的運行軌跡可用四個字來要求:直、實、勻、活。直──大指和琴竹前后成一條直線,運竹擊弦以手腕位軸,宜作直腕運動,便于控制發音力度,要避免出現任何轉腕、抖腕運動;實──使手臂肌肉的發力和自然重力聚集到琴竹頭的十分之四處,由于此處是最佳發音點,發音結實有力;勻──觸弦部位和所奏每個音上的多根弦的接觸都在要在一個平面上,使每個音上的多根弦同時受力且受力均勻,振動充分,發音平衡,要防止琴竹頭前頃或后移斜。為了保持左右竹擊弦點的相對靠近,使發音均勻統一,雙手運竹擊弦的手型宜成“八”字形,雙手運竹擊弦時的水平間距應隨著所處音位的不同而進行相對的調整;活──竹序合理有度,左右靈活,動作放松自然,應避免竹序的混亂而造成的窒竹和雙竹在交叉過程中的相互碰撞。
(4)注意支撐點,動作要協調
人體的關節運動一般都是旋轉運動,它經常是繞某一軸來進行的。整個上肢運動是一個單臂杠桿,關節位活動的樞紐,上肢的肩、肘、腕關節各部位都是活動的支撐點。關節的靈活與穩定是演奏順利進行的根本保證。
肩關節是上肢活動的總樞紐,是揚琴演奏時手臂活動的基礎。它支撐、啟動、運送上臂曲伸、旋轉活動。琴竹在縱向與橫向運動中,都由肩關節在做橫軸與縱軸的結合轉動去調整。運竹發音的準確性是由肩關節支配上臂轉動角度,并通過手臂琴竹運送到琴馬的弦位。在演奏中要防止肩膀和脖子收縮緊張的不良習慣。
肘關節是前臂和手腕、手指進行活動的可靠支撐,起到“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肩關節對琴竹的運送,都要通過肘關節的曲伸配合才能見效。演奏揚琴的手臂運動過程中始終貫串著曲肘動作,它縮短了整個手臂這個長桿杠的活動半徑,改善了桿杠的活動能力,前臂的曲伸角度和水平高度,它對琴竹的運送移位和擊弦發音的準確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在演奏強力度時也需要以肘關節為軸心,借助前臂運動的力量。
腕關節可作屈、伸、展、收與環轉動作,轉動半徑比上臂、前臂的活動半徑要小,故有明顯的優越性。演奏揚琴時動作部位主要是以腕關節為支撐點的曲伸展收活動,由于腕關節小巧靈活的配合,大大提高了手臂活動的功能。它對運竹擊弦的效能和作用明顯比肘、肩關節要節能省力。因為揚琴演奏中使用的動作部位愈是長、大,它運動的距離也就愈大,消耗體力和浪費的功愈多,演奏的質量愈不高。
上肢各個器官的動作部位都在演奏中發揮各自的能動作用,它們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和聯合的運動,互相協調、互相配合與制約。上肢的每個部位有時作為聯合動作激發的主要作用,有時作為聯合動作輔助的從屬作用;要明確上肢各個動作部位的性能與特點,合理地運用與協調各個動作部位;才能提高發音質量,適應音樂表現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