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藝文文宣創意,不管是視覺藝術還是舞臺藝術,一直受到大陸同行的欣賞。在演出界,古典音樂雜志《繆斯客》和臺灣交響樂團團刊經常是大陸藝文人士傳閱的內部資料。然而近幾年大陸文化界的文宣創意大有在底線和制高點上雙重超越海峽對岸的意思。
譬如最近在《繆斯客》網絡版,由臺灣大報文娛組首席記者林采韻撰寫的《對岸推銷音樂會很神》,便對大陸兩起古典音樂文創案例做了詳盡分析。其中一例為國家大劇院將10月至年底到訪的五支樂團并稱為“五星連珠”并在大劇院的社交網絡上推送。第二例是《外灘畫報》拋下了所有人間諸如“天王”和“巨星”的稱謂,將李云迪稱為“鋼琴男神”,大有“人神共憤”的境地。這篇文章枚舉了四個例子,此外捷杰耶夫的昵稱和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的別名也被收入。雖然作者行文不無充滿對大陸文創“腦筋急轉彎”的羨艷之處,但字里行間又能嗅到一絲不解和疑惑。
林采韻用嚴肅認真的眼光來分析文宣上搏人眼球的營銷技倆,屬于殺雞用牛刀,卻反映出國內宣傳誤入歧途的征兆。當音樂家和藝術團體早已新意全無的時候,便是為它們做各種搭配調色的契機。夸張的頭銜,市井的語言,充滿地方色彩但不登大堂之雅的稱謂和天馬行空的類比,似乎主導著古典音樂產業的文宣潮流,背后則暴露出文化的探底,故事的窮盡,立竿見影的浮躁和市場的巨大壓力。不過這些文案無一都受到不錯的效果,達到群眾喜聞樂見的程度,打破了古典音樂高高在上的面貌。
然而在這一硬幣的另一面,當有人試圖以娛樂的眼光看待認真嚴肅的音樂事件時,便起到了完全相反的作用,也在說明一些機構的開明和大膽,另一些機構的觀念卻依舊具有六七十年代的特征。前不久,一支位于北京的樂團做了2014-2015樂季開幕。在后臺,攝影師捕捉到了出席音樂會的湯唯和陳其鋼的身影,并在私人社交圈內傳播。當時湯唯的電影《黃金時代》正在熱映,陳其鋼的作品也在京滬連番上演。后臺的明星照片后來一度傳出,成為社交網絡的熱點,但攝影師卻被唱片公司要求將照片拿下,樂團的領導也對傳播者的努力不以為然。而四川交響樂團與一位把二胡拉得驚天地泣鬼神的村官合作的音樂會在網上熱傳的那幾天,無論是樂團還是樂師都沒有利用社交媒體的機遇對宣傳樂團大做手筆,而是一味地和村官撇清關系,為音樂會的組織形式辯護。這兩起案例中,這兩支樂團都沒有搭上社會熱點的順風車,也不知道如何利用社交媒體的力量為己所用。
不過回顧過去半年來音樂圈林林總總的擦邊球宣傳,上海東方藝術中心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為了推廣圣彼得堡愛樂樂團的音樂會,東藝請到了新婚燕爾的劉翔夫婦趕到劇院出席發布會,并以慈善為招牌向盲童捐贈音樂會票。那次發布會是劉翔新婚消息傳出后首度公開露面,音樂會的消息占據了各種體育版的頭條。但這種巧妙利用名人效應和慈善結合,即使推廣方和音樂會之間少有交集,也能收獲正面且大幅的社會關注,屬于棋高一著的宣傳創舉,是年初的萊比錫街頭調查后的又一營銷大作,只是不再有“自殺性”,而是“重獲新生”。(音樂周報:唐若甫)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