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奏廣東音樂和江南絲竹音樂時,現代琴竹與傳統琴竹有三點不同:①現代琴竹較長而硬一些,不彎曲;②琴竹頭又粘一層軟木,同時鉆有小孔,并貼上膠布;③竹柄較寬。四川揚琴琴竹保留了傳統琴竹的特點:硬而短,琴竹頭較厚,不貼絨布或膠皮,發音清脆明亮。代表曲目《將軍令》、《鬧臺》等。為追求演奏效果,有些演奏家在琴竹擊弦面貼有膠布。東北揚琴琴竹的特點是:外形比直不彎曲,竹尾厚而竹桿前部薄,彈性較強,軟硬適度。代表曲目《蘇武牧羊》、《木蘭辭變奏曲》。
雙音琴竹是現代揚琴琴竹改革最為成功的典范。將揚琴琴竹改成雙竹頭,左竹為四度。右竹為三度,從而可以同時奏出三、四個音,形成和聲效果。使揚琴的音色、力度和氣勢得到烘托和增強,產生和聲立體效果。代表曲目《邊疆的春天》、《林沖夜奔》。雙音竹的使用賦予揚琴演奏豐富的表現力,由于它具有一定的優點,得到了廣泛地推廣普及。另外,現代揚琴演奏技法中的“移動浪竹”和“滑浪”是傳統技法繼承、借鑒和發展的具體體現。“移動浪竹”是在傳統四川揚琴技法中“浪竹”的基礎上發展而成,它的演奏比過去的“浪竹”更加靈活。其琴竹比傳統的琴竹要稍軟一些,同時在竹身的下方可貼一層薄海綿條,避免擊弦時發出噪音。“滑浪”是“移動浪竹”、“滑抹音”兩種技法上綜合運用而成的新技法。
三、未來揚琴琴竹發展趨勢的展望
借鑒傳統,開拓創新。進一步深入對琴竹的研究,探求其規律,最終形成有中國特色的琴竹體系是揚琴藝術發展的必然趨勢。
(一)建立科學規范的制竹運竹新概念
過去的民間揚琴演奏者根據自己的演奏要求自制琴竹標準極不統一。而今,隨著民族音樂的發展以及各種表現手段的需要,統一、規范的琴竹是揚琴藝術健康發展的保證。我認為:保留民族特色、傳統現代結合是制作琴竹的出發點。1.從制作材料方面看,竹質琴竹是中國揚琴擊弦工具的特色性、民族性。更關鍵的是琴竹本身所具有的“彈性”,是區別于國外揚琴擊弦工具的重要標志。歐洲揚琴的琴槌常用較硬的木槌為主,也有用藤制、鋼制和軟木制,槌頭常墊著較厚的氈子或皮革,發音渾厚恢宏;西亞—南亞揚琴琴槌采用塑料或輕木制,音色空曠響亮。在繼承和保留傳統琴竹的彈性特點,避免竹子本身易折斷的缺點,我們可以試用一種更耐用、具有彈性的玻璃鋼材料來制竹,也是大膽地嘗試,便于保存和攜帶。當然,制作琴竹材料并非是唯一的,我們本著制竹理念不斷更新原則,力爭研制出更新型的擊弦工具。2.從琴竹應用方面看,可分四類:①初學者宜采用竹身較硬,竹頭偏輕的琴竹;②初級程度演奏者采用重量適中,偏硬和偏軟的琴竹各一副;③中級以上程度演奏者宜備有四副琴竹:a重量適中,偏硬和偏軟的琴竹各一副;b較重且偏硬的琴竹一副; 較輕且偏軟的琴竹一副。④高級程度演奏者,宜增設單音雙面琴竹和雙音琴竹。在實際演奏中,演奏者應當根據不同樂章、樂段的技術與音樂表現要求,適當選用上述琴竹,充分發揮琴竹的物理作用。逐步建立科學規范的制竹運竹新概念,才能適應現代揚琴演奏技法及其作品發展的要求,才能創造出更動聽、更豐富的音響。
(二)立足傳統、力求創新
“‘百川歸海,有容乃大’。二十一世紀是世界多極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世紀,古今中外相對應的文化概念似乎不夠用了,全球文化正處于互動、互容、互補的多元發展。‘相容則利,相離則弊’;‘融合和大美,創新是天趣’;兼收并蓄,厚積薄發。”(引自項祖華的《揚琴藝術的世紀回眸與展望》)
在世界揚琴體系中,中國揚琴應不斷改革、創新和發展。揚琴琴體由過去傳統小揚琴發展至今天多種改革型揚琴;揚琴擊弦工具由過去的“琴槌”演變為今天的新型“琴竹”;二者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同時,中國揚琴的民族性更顯露出它在世界揚琴體系中,獨樹一幟,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就目前被廣泛使用的“402型”揚琴和市面銷售的琴竹都存在著不足之處,如琴體結構不夠堅固,致使樂器壽命較短;中、高音區音位排列不夠規律,給演奏者帶來不便;止音器的問題尚未解決;一副琴竹的軟硬度不夠統一,并且制作規格也不夠標準,琴竹種類較為單一等等。這些問題應該引起演奏家和樂器制作家們的高度重視。
揚琴這一民族化的世界性樂器,有著更加廣闊的發展領域,琴竹的改革使揚琴更富有藝術表現力,更具特色,為我國民族音樂乃至世界音樂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