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現代單簧管教學最迫切的課題是完善各級音樂、藝術院校的單簧管教育。單簧管初級教學的途徑尤需改進,目前對于教師單簧管水平問題更是重中之重。】
我們認為,我國現代單簧管教學最迫切的課題是完善各級音樂、藝術院校的單簧管教育,尤其是初級教育。當前作曲與演奏藝術的蓬勃發展,向單簧管演奏提出了更高的職業要求。現代演奏家不僅應該技藝超群,還要具有良好的文化修養、藝術素養和正確的世界觀、完美的道德觀及時代責任感。
這一任務,毫無疑問要由供職于各級音樂教育機構(音樂、藝術學校、中專、音樂、藝術學院)的教師們承擔。尤其是擔任初級教育的教師們,因為他們所承擔的任務屬于基礎工程建設。因此,進行初級教育的機構、內容、教育法必須不斷提高、完善,才能站到符合現代教學要求的前列。
一.單簧管教學存在的問題
1. 教師的問題
教師問題的關鍵是:擔任初始單簧管教學的教師,必須具有豐富的經驗。這對學生的未來發展至關重要。一個演奏家的專業水平、敬業與克服困難的決心,道德品質文化素養以及世界觀,全都是從幼兒開始培養的,而其第一個領路人便是專業老師,。第一個老師往往會成為多年的榜樣,成為自己學生效仿其生活與藝術的觀點、行為模式甚至做派等。這一切一切都意味著向教師們提出了更高要求。一名單簧管教師,應具有深邃的本專業知識,行之有效的教學教育方法,是用先進的世界觀武裝起來的一位知識全面的文化人,方可教導學生正確無誤。
可遺憾的是,社會業余音樂教育的某些教師的修養卻不符合這樣的要求。更有相當一部分出自業余音樂教育,甚至專業音樂中專的單簧管教師對于擔任初級教學存在著嚴重的缺口:口型、唇位或指位不正,演奏氣息不規范,不懂規范的吐音,不注意音準,不熟悉指法運作,不知道怎樣練音階、練習曲更不用說樂曲表情了等等。在培養初級單簧管學生中出現的種種瑕疵比比皆是,而這些教師往往又常是在中等或高等音樂院校的授課者。
上列諸般缺憾產生的原因何在,又如何在初級教學中加以克服?自然,首先取決于授業教師的個人素質:他的知識、能力、專業經驗、耐心、要求、工作責任感等等。如果教師學有所長,素質高尚,熱愛專業并且愿意獻身于教學,實屬初學者之萬幸。教師不盡責,概源于業余音樂教育的性質,他們并不熱心于培養專業音樂人才,所以工作起來“差不多就可以”:對于他們并沒有探索有效的教學法的嚴格要求,當然也不理會學生稟賦天資,也不去改正學生的毛病,對個別課的要求也放松不留意。
2. 教學中浮躁的問題
另一個原因,則是在現代音樂教育中常見的毛病,是對少兒器樂學習者的速見成效。甚至一些有名望的單簧管教師也樂于浮躁快速超負荷培養學生,使其盡快提早學完教學計劃中規定的曲目,以其盡早參加演出、比賽,從而忽略了最主要的-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地掌握單簧管演奏基本原理,使他們的音樂潛質得到最終的發揮。他們忘記了“欲速則不達”。遺憾的是,如此超速的培養計劃,不但未受到扼制,反而受到音樂學校以及高級院校領導層的褒獎,因為這往往成為評價教師成績與學校的成果的標志、數字、指標,并沒有去考核這應該是教師誠實、負責任指導的成果。這些人顯然忽略了普希金的名言:“謬斯討厭浮躁......”,學音樂也是如此。巴倫鮑姆曾寫到:音樂教育“不容忍浮躁、激進、匆忙;它需要時間和從容的掌握所學,方能自然發揮與提高。”單簧管教師對于初學者不應操之過急,應讓他們找出自己的進步與困難之處,有創見的尋求解決學習上的難題與培訓少年演奏的重要課題。
單簧管專業教學上的一系列缺陷還由于存在著一種不規范的體制造成的,有些跨專業教師授課所致。如有些業余音樂學校與專業音樂中專,由于吹奏樂學生名額不足,缺少專業教師,而且一名教師擔任幾種專業課。比如,長笛教師不但教長笛,還并教雙簧管。雙簧管教師還要教單簧管或大管等等。青少年學生在這樣的條件下,不太可能學到必須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如基本姿勢、吐音、指法,他們的演奏能力不得不處于低級水平。
二.單簧管初級教學的改進途徑
1.學習單簧管的年齡問題
我們認為,基礎教育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認定學習單簧管的最佳年齡問題,即開始學樂器的兒童年齡。過去,一般認定為12歲。顯然現在這一認定落后了,因為客觀條件發生了變化。
第一,從生理與心理發育來看,現在的孩子比過去的同齡人要提前一至二年。由于兒童生理與心理發育提前了,學習樂器,包括單簧管學習的年齡也相應提前。
第二, 這一先天條件促使他們更便于掌握樂器。
第三,同是演奏專業,單簧管演奏者的起始年齡同其他專業,如鋼琴、小提琴相比較也不公平。他們的學習年齡要早得多,也就是他們的音樂水平、演奏技能已有相當程度了,單簧管演奏者才剛剛起步。
第四,筆者認為,其中最主要的問題還在于現代音樂的藝術、技術難度的飛速發展。尤其現代音樂的旋律、和聲、節奏與樂句法的日益復雜化,都要求單簧管演奏者技術表現手段大加擴充,技藝基礎深厚,因而需要提早接觸樂器。
因而,掌握現代單簧管的最佳年齡必須應該提早。依我們觀察,兒童的身體、心理只要發育正常,完全有可能從9-10歲開始學習單簧管。不過,要使學習達到理想效果,學習者還需下列幾個重要條件:
A.具備對此樂器有興趣并且具備相應的生理條件(胸廓發達、兩手手指長而且靈活、口唇豐滿肥厚、舌薄而靈活等)。
B.開始階段最好選用降E調或C調單簧管(C調單簧管我國很少見),因為這兩款樂器的構造、尺寸比較適合10歲兒童的手形與手指。
C.初級教學中,應特別注意兒童的身體條件,勿使學生身心過勞。
2.建議采用豎笛進行低齡兒童音樂教育。
建議先讓兒童用最簡單的吹奏樂器-豎笛,進行最簡單的合奏訓練。
這一教育思想,是德國思想家、教育家奧爾夫早在20世紀50-60年代提出并贏得世界許多國家公認的,嚴整的教育體系。這一體系重要理論之一便是,不論鋼琴、提琴以及吹奏樂器都很復雜,即使開始階段也要兒童花費大量精力,如果學齡前或學齡兒童在學習這類高級樂器之前,先行用基礎樂器(簡易木琴、鋼片鐘琴、豎笛等)學習合奏,這些樂器的發音是不要求操作者任何功力的。在合奏過程中,孩子們可以利用民間音調自行編成簡單的旋律進行,必然會促使他們獨特的靈性和創作欲的。
據我所知,在前蘇聯普舍奇尼科夫教授(格涅辛音樂教育學院)有意識采用豎笛進行低齡兒童音樂教育并取得成功。是普舍奇尼科夫教授(格涅辛音樂教育學院)。他開始用豎笛為少兒做啟蒙教育。事實證明,這些兒童后來掌握木管樂器比未受過這種訓練的兒童容易的多。不論持琴與發音,豎笛方法可用于雙簧管與單簧管,同一原理;手指運動原則也一樣;同樣為半縱直形狀;運指也相同;發音吐氣原理、吹入樂器氣流,如通過嘴子相似;最后,兩者發音都具有自然界聲音性質。豎笛同木管樂器的相似處,對有經驗的教師和低齡兒童演奏教學,具有無庸置疑的輔助作用,尤其是單簧管教學。這些早期的音樂教育手段,即容易吹奏樂器的演奏技能,日后會變成他們的重要財富的。
3.提高師資力量,克服教學浮躁心理
單簧管師資數量嚴重不足、學歷不達標的狀況也是阻礙我國單簧管初級教學的嚴重原因之一。為解決這個問題,單簧管師資培訓工作進展應加快,加強,教師整體素質要普遍提高。建議各音樂學院在培養演奏專業學生同時,在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學習中,開設管樂專業課程,系統學習并掌握科學方法。對于一些業余單簧管教師,尤其是沒受過專門訓練的教師,他們應主動、積極進修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全國、省、市音樂家協會可定期或不定期舉辦“單簧管師資培訓班”。幫助各地初級教學的教師提高教學水平。全國業余考級機構應有對于業余考級輔導教師資格認定、考核的手段,使這些教師“持證上崗”。不至“濫竽充數、誤人子弟”。對于單簧管教學中存在的浮躁心理應正確引導,勿使教師過分著急,試圖一步登天,竭力促使學生盡快進步,勿讓學生演奏一些不合理、難度大的作品。其實初學時要慢步前進。技術是要逐漸積累的,否則會影響質量,使身體、左右手、嘴唇緊張起來,這樣會形成不良習慣并很難改正。人們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
我們認為好的初級教師是指這樣的教師:應具有多年的教學經驗,因此能對學生的演奏從他的基本功角度加以分析,冷靜而客觀地提出批評意見并采取適當的措施提高學生的技巧。這類教師的重要性特別表現在基礎訓練階段。一個學生如果從一開始就有幸能夠得到一個把他的全部力量首先用于給學生的基本功打基礎的老師的指導,他可真是個幸運兒,因為他攀登藝術高峰的障礙已被排除。對他來講機械動作的障礙已不存在,以后他就能夠把他的精力和時間全部用于解決純技術方面的問題。如果每一個單簧管演奏者從一開始就能夠得到教師按照有價值的技術原則對他施教,我國單簧管的普遍水平總有一天會得到很大的提高。
八角鼓,又稱單鼓。滿族、白族、漢族拍擊膜鳴樂器。因鼓身呈八角形而得名。流行于北京、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