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古琴演奏的論述,歷來多有。其中較有系統而又比較詳細的有元明間冷仙的《琴聲十六法》、明代徐青山的《溪山琴況》、清代蘇景的《鼓琴八則》、清代蔣文勲《右手紀要》、《左手紀要》四種。此外散見于有關古琴文獻者難以勝數。 紀元前六世紀的晏嬰,曾在論及音樂時講到“清濁、小大、短長、...
08年1月15日14:14更新
近兩三年,當今多位中國著名的民族音樂理論家,在“20世紀中國音樂發展道路的回顧與反思”的研討及有關的論著中,經常涉及到古琴音樂。其中關于古琴音樂生存與發展的觀點,激烈相向幾乎到了針鋒相對的程度。有說古琴必定“衰落”,將“蹶而不振”“淪為博物館藝術”;...
08年1月15日14:7更新
近兩三年,當今多位中國著名的民族音樂理論家,在“20世紀中國音樂發展道路的回顧與反思”的研討及有關的論著中,經常涉及到古琴音樂。其中關于古琴音樂生存與發展的觀點,激烈相向幾乎到了針鋒相對的程度。有說古琴必定“衰落”,將“蹶而不振”“淪為博物館藝術”;...
08年1月15日14:6更新
記得初學琴時,我的蒙師劉善教先生和我談到古琴演奏的一些特點時說:“當今琴界各家演奏風格各異尤其是節奏方面:各音樂院校中的專業演奏人員在節奏的把握上十分嚴格而民間琴家相對來說則比較自由。”這話在當時我并不能十分理解。限于那里所掌握的樂理知識,無論節奏...
08年1月15日13:45更新
現在一般的古琴教學基本上是教授彈琴的方法和具體曲子,中間也講到一定的樂理知識,至于琴理、琴的文化內涵等或也涉及,卻較少重視。今年推行的“古琴考級”,其評審標準正是這種古琴教學觀念及方法的必然結果。于是,古琴的教學基本上就成為技術層面的教學,以琴技名家或作琴師授徒者頗不乏人,而...
08年1月15日13:42更新
其一,古琴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彈撥類樂器,形成了3000多年前的,傳說為“伏羲”、“神農”氏所造;古箏則晚得多,形成于秦代,相傳秦時有婉無義者,將瑟(樂器)傳與兩個女子,二女要爭,引破為二,所以稱"秦箏"。這是兩者形成年代上的區別。 &...
08年1月11日16:59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