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一般的古琴教學基本上是教授彈琴的方法和具體曲子,中間也講到一定的樂理知識,至于琴理、琴的文化內涵等或也涉及,卻較少重視。今年推行的“古琴考級”,其評審標準正是這種古琴教學觀念及方法的必然結果。于是,古琴的教學基本上就成為技術層面的教學,以琴技名家或作琴師授徒者頗不乏人,而“古琴考級”也就基本上成為考彈琴的技巧了。以清代琴家祝桐君學琴的經歷和觀念(可為幾千年中華古琴傳習之范例,參見《與古齋琴譜補義-----修養鼓琴》)來看,這樣的古琴教學是有點舍本逐末了。這可以說是傳統古琴文化傳承的一種中斷。不僅在某些琴師那里,在音樂學院古琴專業的教學也存在同樣的傾向,其流弊在古琴成為“專業”半個世紀后的今天已可看出,對琴界影響之大幾乎已讓人習焉不察了。故有琴家對此感到憂慮而建議如果籌建“國樂館”的話,與其在音樂學院,還不如去綜合性大學為好。
若論古琴教學質量,傳統德藝一體、口傳心授的古琴傳習方式或陳義過高、暫且不談,即使從現代知識教育來看,就古琴而言至少也應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
其一、琴理的傳授。包括琴的文化哲學、琴的歷史知識及琴的音律理論等。這一內容,不應當作技法、曲目的附帶,而應重視起來,作為與傳授彈琴方法同等重要的教學內容去講。古人曾將“其人須是讀書”作為彈琴最重要的方面,今天教琴強調必須傳授一些琴文化知識和琴理哲學觀念,恐怕是不為過的。
其二、琴技的傳授。包括琴容手勢、識譜、左右手各種指法及上弦、調弦聽音方法等。這是彈琴方法和使用琴之方法的教學。這一部分要求琴師不光會彈琴或彈得好,還應對指法要領有自覺的認識,若能對各種乃至各家指法有一定的有意識的研究則更佳。否則有可能會以訛傳訛、誤人子弟的。
其三、琴曲的傳授。這一部分,應強調的是,不只是教會彈完全曲而巳。如果僅此,琴生只需學會指法、識得譜字之后按譜循聲、聽聽CD也能彈出整曲,何必琴師?楊宗稷先生又何必三年學一曲、與琴師黃勉之合彈一千三百余遍?遺憾的是,現在有的琴師卻是這樣教學的,結果學生彈出的曲子與按譜循聲無大差異,就象小學生初識文字后讀句子、讀課文一樣,其彈曲,只是背誦而不是朗誦,以有聲而無情也。這是許多初學者的通病,卻往往誤以為是“淡”是“靜”。好的琴曲,就象古人說的“彈琴如歌”,講究氣韻生動、聲情并茂,才能移情化物、感人之心。這就要求能體認琴曲的曲意及段落乃至句子的大致意思,體現在指下才會有許多合乎曲情的精微處理、體現在曲意也就知道在彈些什么。否則彈琴多年,指法極熟練,曲子似乎也越來越好聽,也有人拍手叫好,而在懂琴的人聽來,是聽得出其中的“不知所云”的。
當然,琴師往往是各有所長的,如古時桐君先生這樣全面性的琴家在今天已不多見了,善學者當擇其長者而從學之。關于古琴教學的三個方面,就今天來看,“其一琴理的傳授”是最缺乏的。我在不明琴學大義時從吳師兆奇先生處學得彈琴養心適意的觀念和靜淡清雅的琴風,覺得受益非淺。因琴友之問,謹略述個人關于古琴教學的一點淺見,供參考而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