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文科背景下中國藝術教育發展之路
近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導,教育部高等學校藝術學理論類、音樂與舞蹈學類、戲劇與影視學類、美術學類、設計學類、動畫、數字媒體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聯合主辦的“中國藝術大講堂”在中國美術學院啟動,并通過網絡視頻的形式在線直播。論壇旨在回應新文科建設之根本任務與時代使命,聚焦“新文科背景下藝術教育的內涵式發展”,以“‘新文科’進程中藝術學科的建設路徑”“藝術學科的知識生產與美育實踐”“藝術學科的自主評價體系”“學科交叉與藝術教育新領域”為分議題,從教育變局的世界經驗與歷史經驗出發,探索世界水平、中國特色的藝術學學科體系之構建,探討新時代中國藝術教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新文科背景下推動藝術教育教學創新發展
“中國藝術大講堂”是藝術學科的專業課、素質教育的通選課、有溫度的思政課。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表示,要弘揚主旋律,帶動廣大藝術專業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引領廣大青年學子用心用情去抒寫人民、描繪人民、歌唱人民,把有高度的事情做得更有溫度。要融合再出新,積極推動文文、文理、文工、文醫、文農、文理工農醫的交叉融合再出新,培養更多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進一步發揮藝術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巨大作用,把有能量的事情做得更有力量。要奮力開新局,堅持抓專業質量、課程質量、教材質量、技術方法、理論研究、質量文化、戰略規劃,推動藝術教育教學創新發展,把已錨定的事情做得更加堅定。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人文社科教育處處長張慶國就新文科背景下藝術教育的內涵式發展,提出了三點建議:一是要深入領會新文科建設的根本任務和時代使命。新文科建設,一定要遵循守正創新、價值引領、分類推進三個基本原則,要把握專業優化、課程提質、模式創新三大重要抓手,抓好“中國政法實務大講堂”“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中國經濟大講堂”“中國藝術大講堂”四大關鍵突破,著力培養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應用型、復合型文科人才。二是要積極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學學科建設路徑。不同的院校要基于自身學科歷史優勢與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弘揚中國藝術創造與藝術教育的主體意識和自主精神,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大力培養具有文化自信和國際視野的時代新人。三是要積極探索藝術學科的自主評價體系。在當今高等教育深度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在遵循一級學科自身發展規律的前提下,探索適合于藝術學科建設與發展的評估機制和評估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藝術學科的創新發展既要符合藝術規律,又要服務于新時代的發展需要。教育部美術學類專業教指委副主任委員、南京藝術學院院長劉偉冬教授提出,以新文科建設為平臺,推進藝術學科的創新發展,既要立足本土,又要放眼世界。要高度關注重大主題性創作和國家形象塑造的問題,使學生在受教育的過程中自覺地產生創作的欲望和熱情,磨練出創作的能力。同時,藝術學科創新發展應該依靠科技的驅動和市場的引導,形成一個具有中國價值和中國精神的美學觀和審美觀,使之成為文化自信和文化繁榮的核心要素。
分享學科理論研究成果明確建設實施路徑
音樂藝術具有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特性,從古至今都發揮著凈化人的心靈、塑造平凡而卓越人格的功能。教育部音樂與舞蹈學類專業教指委主任委員、中國音樂學院院長王黎光教授以新文科背景下音樂學科美人化人的功能為切入點,提出音樂舞蹈學科要適應新文科發展,必須加強質量的把控,促進音樂學科人才培養能力的持續提升。音樂藝術是新文科建設過程中,發揮美人化人重要功能的學科,其核心依然在于“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教育部戲劇與影視學類專業教指委主任委員、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中國藝術教育中心主任周星教授表示,戲劇與影視類專業發展要堅持“守正創新”的價值意義,在創新性發展中吸納相關學科所長豐富自己,以其他學科促發自身專業創造能力,探討戲劇影視類學科與其他藝術學科、理工科之間的良好借鑒、融合、互動。在新文科建設中,需要更好提升和賦予新一代人才的媒介素養,作為綜合性戲劇與影視類的學科專業要適應信息化和互聯網時代的要求,培養更多藝術或者戲劇影視類藝術傳播的社會科學家和多樣人才。
設計學是一門科技與藝術相融合的新型交叉學科。教育部設計學類專業教指委主任委員、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魯曉波教授認為,設計學科建設應把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育人體系、服務體系融為一體,實現以學科基礎為依托、知識更新為核心、育人服務為根本的系統性變革。研究設計學學科發展規律,以更高格局把握變局中的世界趨勢,回應新技術、新時代的現實和未來挑戰與機遇,從學科方向設置、學科內涵、學科評價三個維度促進學科體系改革發展,強化學科自主性,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交叉融合的設計學學科體系。
與設計藝術相比,動畫藝術與數字媒體藝術則代表了科技強勢背景下新媒體藝術的發展。教育部動畫、數字媒體專業教指委主任委員、中國傳媒大學黨委書記、校長廖祥忠教授表示,要提煉“國潮”文化與時代精神,努力探索中國當代文化的時尚表達與國際傳播范式。動畫與數字媒體藝術教育的創新發展不是生硬的多學科疊加,而是一次認知重啟與認知升維。同時要正視科技對人文社科領域的賦能與影響,強化文史哲功底,堅守中國精神,在優秀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中國力量、守護人文情懷,探索中國文化的當代表達、人文記憶與世界意義。
探討新時代中國藝術教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新時代中國藝術教育的發展,離不開藝術學理論學科的建設。乘新文科建設東風,加快構建藝術學理論學科體系應是題中之義。教育部藝術學理論類專業教指委秘書長、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彭鋒教授提出,藝術學理論學科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要加快學科交叉,盡快形成藝術學理論的“超學科”研究。他強調,今天的新藝術學科建設,需要在深厚的文化自信中尋找理論滋養和能量,從而推動我們的藝術攀登高峰。藝術學理論學科的建設是構建中國特色藝術學的重要探索,我們要十分自信地將藝術學理論學科建設成果介紹到國外,在新文科建設的構架下,只要潛心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藝術學理論就有可能成為我國高等教育學科設置制度創新的標志性成果。
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組副組長、中國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許江以《中國文化精神之征候》為題作“中國藝術大講堂”第一講。他通過闡釋中國繪畫的傳承與遷變,提出中國精神不唯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而且更是在時代沃土中生生不息地生長著的文化現實。它是中國作為主體所生長出來的精神特點。所以,中國精神不僅活在傳統中,更活在日常生活中;不僅活在可見的現象中,更活在不可見的深處;不僅活在一己的感受中,更活在共同的集體經驗與歷史記憶中。今天,我們的畫筆正從時代云煙中穿越,隨著中國時代的來臨與迅變,隨著藝術主體的堅守與更新,中國精神的傳承與拓新也正處在一個偉大的歷史進程之中。
教育部藝術學理論類專業教指委副主任委員、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杭間,內蒙古藝術學院院長黃海,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曹曉陽,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湖北美術學院院長許奮等學者紛紛建言獻策,共同思考新時代文科教育的新理念、新邏輯與新方法,探討藝術教育的新機制、新發展與新格局,討論新文科建設如何守正創新、識變應變、求變通變,以及藝術教育與藝術學科如何創新融合、結構優化、提質發展,為中國的新文科建設與高等藝術教育發展,提供一份具有時代意義與普遍價值的指導方案。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