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格局下的音樂教育“專業思政”建設研究
為全面貫徹總書記關于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系列講話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我院將音樂教育專業作為試點專業, 充分借鑒并利用藝術教育資源和優勢,充分考慮藝術學生的特點,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落實到課堂教學、實習實踐和文化育人等活動中去,不斷改進和完善思政教育方式方法, 逐步形成了具有專業特色的“浸潤式”思政育人新模式。
1 在課程思政中筑牢核心價值觀
為了深度挖掘本專業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解決好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協同教學問題,發揮所有課程育人功能,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育人效應,音樂教育專業采取了如下改革措施:
1.1 典型課程先行試點
將音樂教育專業的基礎理論課中選取具有代表性的課程,如《中國音樂史》、《民族民間音樂》等內涵思政教育基礎厚、涉及學生范圍廣 的課程做課程思政改革試點。結合課程特點,梳理出3-5節所授課程的 “思政元素”,重新編寫教學大綱,加入思政教學目標,完成“課程思政” 教學案例編寫。隨后將課程思政內容按五個環節進行實施,力求做到 目標明明確、潤物無聲、環環相扣、創新有效,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 向同行,構建全面覆蓋、層次遞進、相互支撐的課程體系。
1.2 專業課程全面推動
為落實思政內容的全面實施,推進專業課程的全面建設。圍繞課程思政建設內容,采取編寫教學案例、錄制微課、制作PPT 課件等形式,推動課程思政向微觀課堂落實。音樂教育專業課程教師積極挖掘思政元素,融于專業課教學中、實踐中及創新創業中。
1.3 主題沙龍全程跟進
在課程建設的過程中,學校、學院、教研室三個層面,全程開展“課程思政”主題教學研討與教學沙龍活動,鼓勵教師間分享、探討和交流,從試點起步、整體推進到深度提升,循序漸進的解決“專業教師育人認識不到位、專業課程育人機制不健全、知識教育與價值引領融入不充分”等問題,實現“課程門門有思政,教師人人講育人”的格局。
2 在實踐教學中開展黨史國情教育
2.1 以原創劇目引領大思政教育
近幾年學校原創多部劇目,借助藝術專業的特點和優勢,探索實施以劇目創作演出引領“大思政”育人,研究文藝精品力作引導人、教育人、感染人、塑造人的作用;探索實施以劇目創作共建“大思政”課堂,將原創劇目進課堂、進學生頭腦,提高思政課教學實效;探索實施以“思政+藝術”改革創新思政課教學,研究思政課程藝術化的“教、講、誦、評、感、演、展、賽、研、傳”等10字教學法,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學習主體性,激發學生學習創造性,在視聽享受中,在藝術創作中,在濃厚藝術氛圍中,讓學生親身感受和接受思政教育。
2.2 以作品創作展現家國情懷
學院引導學生關注國家發展脈搏,以作品創作的形式抒發新時代大學生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的赤子之情。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多名師生積極創作歌曲為抗疫人員祈福、加油。
3 在社會服務中激勵時代新人
首先,學校鼓勵師生參加社會文化服務,承接公共文化項目,增強師生服務社會的公民素質和綜合能力。以交響樂團、民樂團、合唱團、舞蹈團等組織形式,參加央視、遼寧省教育廳、大連市、金普新區各級各類演出,包括央視“五月的鮮花”、“合唱春晚”、“民歌大會”、“全國器樂大賽開幕式”等多場節目錄制;與大連西崗區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共同舉辦了8場“濱城之夏”文藝專場晚會;自2012年以來已連續7年承辦政府文化惠民工程“春、夏、秋、冬——四季情韻音樂會”,成為大連最具影響力的城市文化品牌之一。
其次,國家的需要就是青年學生努力奉獻的方向,專業性志愿服務活動直接滿足社會需求,學生將自己專業優勢與社會實際需求對接,用專業服務滿足社會需求,在社會實踐中提升專業水平。學校與10 多個街道社區建立“種文化·結對子”合作關系,組織建設“青年紅色筑夢之旅”團隊,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市荒地鄉等地扶貧演出,服務美麗鄉村建設。
4 結 語
綜上所述,作為音樂學院“專業思政”改革的試點專業,音樂教育專業要以“課程思政”為抓手,但要打破課程的藩籬與界限,從整個專業與學科入手,從“+文化”特色、管理機制、教材建設、課程體系、培養目標五個方面探索“專業思政”實施路徑,真正落實“三全育人”思政教育理念。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