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號子、田山歌、小調、吟唱……豐富的上海民間音樂
“啥格花開在床當中?”“被單花開在床當中”;“啥格花開在踏板上?”“鞋子花開在踏板上”……一問一答的《問花名》別有一番生趣。
江南的靈氣,孕育了豐富多彩的民間音樂。據《吳越春秋》記載:“吳與越同音共律”,上海民歌是江南民歌的一個分支,很多江南民歌亦在上海流傳甚廣。隨著時間流逝,許多民歌原來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消失,其傳承和發展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有些甚至連譜都沒有留下來。
8月22日下午,2021年上海市民文化節江南民歌大賽在青浦區文化館啟動,意在搭建交流平臺,促進江南民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從預選賽的參賽作品可以看出,盡管上海民歌不像高原地區、西北地區、少數民族地區那樣具有強烈的風格,但江南的人文地域、風土人情賦予上海民歌清麗柔婉、細膩平樸的特性。此次由青浦區及社會通道選送的27首歌曲中,有傳統民歌如《問花名》、《救枯苗》等,是千百年來人們在日常生活與勞動中,自發地口頭即興編唱,并以口傳心授的方式流傳下來的民間歌曲,主要體裁包括號子、山歌(田歌)、小調等;新編民歌如《對鳥》《月兒彎彎照九州》《茉莉花》《天涯歌女》等,是傳統民歌的新唱新編,亦即老歌新唱;創作民歌如《青龍古韻》《家鄉水》《我伲家鄉實在美》《江南的模樣》《上海謠》《阿婆茶》等,是由專業作曲家以傳統民歌旋律音調、音色音響、美學趣味和文化精神為創作素材,運用現當代作曲技術手法創作的具有民歌風格的原創聲樂作品,是中國民歌在當代的再創造與新的詮釋。
本次大賽由青浦區主辦,江南民歌在這里有著深厚的底蘊,青浦田(山)歌是國家級非遺項目,朱家角水鄉音樂節為人稱道。據朱家角文體中心主任鐘建軍介紹,朱家角是青浦田(山)歌的傳承鎮之一,鎮里有一個一、二十人的田山歌創作團隊,他們不僅自己創作,也將田(山)歌送入校園,教孩子們唱適合他們的田(山)歌。團隊一年四季都有作品創作,這些帶有田(山)歌、江南水鄉特色的歌曲走進市級平臺、進博會、亞信峰會甚至去到韓國參與了交流演出,受到當地觀眾喜愛。今年的原創民歌《淀山湖畔好風光》還獲得市群文新人新作優秀獎。近年來,該團隊還集中力量首創了大型田歌音樂劇《角里人家》。他們與其它幾個傳承基地一道,將原生態田山歌的唱詞記錄下來,出版了青浦田山歌歌詞集;并將九位傳承人(其中兩位已過世)的唱腔錄成視頻,以及將田山歌音樂以靜態、動態的多媒體形式保存在潼南張巷村的青浦文史館。
此次朱家角選送的田山歌《問花名》音調高亢嘹亮,旋律起伏大,一般人學起來并不容易。“以前有一批70至90歲的阿婆唱田山歌,現在我們培養了一批更年輕的人來傳唱我們的田山歌。”據透露,這些人以前都學唱過戲曲,如今學唱起民歌來“駕輕就熟”。《阿婆茶》是結合水鄉特色非遺項目創作的情景表演唱,搖一把扇子、喝著茶、嚼著青豆和點心唱著歌……朱家角鎮將田山歌與水鄉古鎮旅游相結合,將古鎮民歌推向更遠的地方。
華新鎮選送的創作民歌《家鄉水》是由詞作家張海寧作詞,徐匯區文化館音樂干部陳欣作曲,它以水的意境為著力點、加入江南的旋律,曲調柔婉似水,音樂故事也如流水般行進,體現了青浦的變遷、描繪了青浦水鄉的特色風情。節目導演全昌杰介紹,華新鎮民歌是傳承于青浦特色的田山歌,以吳越文化和方言為主。“我們選送的歌曲力求保持傳統與創新的平衡,在保有地方特色的基礎上,加上了江南音樂元素,還有更多現代化的音樂元素。相比傳統的散板式節奏、對話方式的演唱,我們的歌曲唱腔既有傳統也有現代化的處理,更加符合新時代群眾的審美趨向。”
“江南水鄉美,山歌處處飄”,十七歲的夏威夷唱起這首甜糯柔美的《江南水鄉美》,讓人眼前一亮。夏威夷的父母來自浙江,她目前就讀于上海戲劇學院附屬戲曲學校話劇影視表演專業。因為她的音色比較明亮,老師建議她學唱民歌。夏威夷的母親自己也很喜歡江南民歌,尤其是摻一點方言的民歌,特別有味道。“糯,我百聽不厭。”她贊嘆道。她認為自己的孩子氣質和個性都帶有江南女子的婉約柔美,特別適合學江南民歌,“聽說民歌唱法比較難,現在唱民歌的孩子越來越少,我非常支持孩子學唱民歌。”夏媽媽還表示要送孩子去學滬語、滬劇,以便讓她的江南民歌唱得如魚得水。
事實上,民歌的傳承和發展需要更多人的參與。“它可以是歌,可以是純音樂,也可以是音樂劇、交響樂,只要你把這些民歌元素滲透進去,讓所有人都接受了,上海就擁有屬于自己的音樂。”市群藝館音樂指導宋頻平說。據悉,市群藝館擬聯合各方成立上海民歌傳承保護基地,挖掘保護、傳承創新上海民歌。
“我們鼓勵各地盡量選送帶有本土地域特色的民歌。”主辦方介紹,其它各區將直接通過本區選送選手參與9月份舉行的決賽。
業內人士指出,青浦區正在著力打造最江南、高顏值、創新核的青浦新城,上海市民文化節江南民歌大賽“落戶”青浦區擴展了其著力打造的江南名片的品牌內涵。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