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轉型音樂藝術業,琴行機構命運如何
風雨欲來風滿樓,黑云壓城城欲摧。
看不見硝煙,也看不見刀光劍影,但是,校外教育業,早已“血”流成河,關門歇業的機構“橫尸”遍野,這就是時代變遷所引發的市場陣痛。
怎么辦?
市場的規則是優勝劣汰。
面對同樣殘酷的市場規則,所有的市場參與者,該如何應對?
在“核彈”雙減政策的引爆之下,核心沖擊波是校外學科類教育培訓機構。在9月1日之前,他們有且只有以下幾個選擇:
1、直接猝死,破產清算。
2、無法應對,持續失血,休克性滅亡。
3、心肺復蘇,快速清理機體,開辟新市場。
4、緊急輸血嫁接機體,快速轉型,重新適應環境。
根據《琴行經營報》在工商部門查詢的相關數據,學科類的培訓機構多達上百萬家,這還不包括那些沒證沒照的機構。
根據國家教育部門下發的雙減文件政策以及頒發的執行法規,這些學科類培訓機構,必須停止法規范圍類的所有學科科目培訓項目。為了方便各地政府職能部門以及培訓機構識別什么是學科科目,教育部還特別頒發了通知,對學科與非學科科目界線范圍,做了明確的說明。
“打擊太大了,去年的疫情,已經是最難熬的時期了,原本以為熬過去了,就是勝利,現在再看,已經是深淵了。”一位從事學科類教育很多年的機構負責人陳老師告訴筆者,“現在,我們想得最多的是如何快速清算,做徹底轉行。幸好,從去年開始已經減少投入,將房租租金和期限做了重新調整,大部分老師也改為了兼職,如今看來,這些防衛都是正確的。”
但是,與陳老師這種小型學科類培訓機構不一樣,大型全國連鎖類學科類培訓機構則“船大難掉頭”,只能選擇斷臂求生的方式。據《琴行經營報》從市場一線了解到,以國內眾多頭部學科類培訓機構為例,它們大部分選擇了以下求生方式:
1、立即關停所有非盈利的店面;
2、大范圍裁員,只留下骨干市場人才和管理人才;
3、積極轉型布局非學科類科目,如大范圍高薪招聘音樂藝術類項目人才;
4、所有新開不久的學校,緊急更改經營范圍,并全部以非學科類科目為主;
5、尋找與當地中小型的非學科類的機構進行項目捆綁合作。
兇殘市場的背后,真的是暗流涌動。很多非學科類的培訓機構,并沒有意識到他們后面的生存處境,尤其是音樂藝術類教育領域,這些久經沙場考驗的文化課類大型品牌機構,正在開始想辦法如何圍剿市場。
那么,這些頭部校外培訓機構在搶占自己不熟悉的教育市場領域,真的會水土不服嗎?
上海某琴行的王老師告訴《琴行經營報》:“器樂培訓領域,師資人才很缺乏,經營模式不一樣,并非剛需市場,大企業進來,很快會被自己高舉高打的打法,所害死。所以完全不擔心。”
然而,新東方、學而思等機構內部市場運營人士則比較一致認為:“這么多年,之所以沒有染指非學科類,主要是考慮到自己已有的市場已經夠吃,所以根本無暇顧及。現在,市場逼迫自己必須選擇轉移戰場。很多人認為音樂藝術類培訓和文化科目類培訓,有著本質的區別,很難把市場做好。但是,這些都不是經營成敗的本質。”
那么,這些教育業的精英經營管理人士怎么分析的呢?對以下分析,筆者也不得不為之感到驚訝。
1、現在各省都在陸續出臺相關政策文件,證照齊全,未來是必然。對于規范化經營,我們有著豐富的經驗,這也將是我們展開市場競爭的利器。
2、搶占市場優勢地理位置,搶奪老師資源,裝修舒適的學習環境,這些我們都有成熟的方案。
3、有品牌優勢,同時有搶奪生源優勢,在K12領域,有著完全市場化的營銷策略和思路,是我們能夠看到希望的法寶。
4、精于校區運營管理,有強大財務管理能力,對人效、坪效、復購率、流失率、課消率有很嚴格的要求,這些都是很多非學科類機構所不具備的。
5、對于聯合專業音樂院校,展開師資培訓,有著豐富的操盤經驗,未來將投大量人力財力培養專業科目的老師,形成完善的內部教學服務體系。而對于如何做好學生管理,家長服務管理,我們有著豐富的管理體系。
這些分析,其實并無道理,而且也確實命中了經營要害。
那么,真的容易嗎?有業內資深人士表示,今年年底,市場就會給出答案!
但是,對于全國各地的中小琴行們來說,如果不積極應對,這還能堅持到年底嗎?
《琴行經營報》從廣東、山東、上海等一線音樂藝術教育機構獲悉,從6月份開始,本地已經有不少優秀的學科類教育機構紛紛找他們談項目合作,合作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幾種:
1、直接全資收購;2、收購部分股權,必須為第一或第二大股東;3、項目入駐合作,這些機構提供舒適的校區環境,提供教室,負責招生,收益按照談好的比例分配。
而對于以上幾種方式都不接受后,這些學科類教育機構并沒有坐以待斃,而是開啟了挖墻腳的姿勢。這對于原本以兼職為主的琴行機構來說,無疑會承壓。
那么,有人就會問了,這些學科類教育機構瘋狂殺入音樂藝術教育領域后,到底是行業的“攪局者”還是“驅動者”呢?接下來,琴行業經營者們又該如何積極應對?坐等內卷,還是尋求自我蛻變?
《琴行經營報》編輯部從6月觀察至今,已經從市場敏銳嗅覺到,整個校外培訓業,正在下一盤大棋,不出3年,整個素質教育模塊,非學科教育領域,將會誕生許多優質的頭部機構,這些機構將會賦能未來中國新時代教育體系,為家庭教育服務,為職業技能教育服務,為下一代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賦能,教育業的新生也會到來。
原本很平靜的教育培訓市場,如今寂靜已被打破,9月1日后,聞不到的“血雨腥風”市場必然全面到來,其實,大家沒有取勝的捷徑可走,只有順勢而為,巧借市場之力。
國家已經為整個教育行業指明了方向,大家要做的很簡單:
1、如果你還很弱小,就要想辦法找到“保護傘”;
2、如果你很專業卻沒有資金實力,就要學會融資;
3、如果你看不到希望,不如賣給有希望的;
4、如果你沒法合規合法化,那就記得想辦法解決如何才能合法合規化;
5、如果你有錢又想從事這個行業,記得找家合法合規的教育機構投錢;
最后,咱們要記得,必須要時時刻刻關注本地教育市場動態,關注國家層面的教育政策,要多多按照本地教育部門的政策去做,為孩子們健康成長服務,為家庭健康教育服務。如果自身能力不夠,就記得多學習,自我學習,是成本最低的投資。如果要通過市場來教育自己,那必然是代價最大的。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