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二戰時期經典歌曲“喀秋莎”是怎么火起來的
在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火”遍網絡的會是什么?這幾天,隨著俄羅斯在日本東京奧運會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以及美國、立陶宛妄圖制裁俄羅斯,竟然催生了蘇聯二戰時期經典歌曲《喀秋莎》再一次火遍了網絡。網友們更是在文案中寫道:據說德國人在這首歌里就沒有贏過。以此暗諷以美國政府為首的西方霸權國家制裁俄羅斯以及頻頻干涉中國內政的陰謀最終必將落空。
《喀秋莎》是誕生于中國嗎?
關于《喀秋莎》這首歌誕生何地何地,在中國流傳著多個版本。有人說,《喀秋莎》誕生于諾門罕戰役期間;也有人說,《喀秋莎》誕生于哈桑湖戰役期間。如果這兩種說法可信的話,那么《喀秋莎》的確誕生于中國。
我們先說說諾門罕戰役。諾門罕戰役又稱哈拉哈河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蘇聯和日本在中蒙邊境諾門罕發生的一戰著名戰役。1939年5月,已經占領了中國東北地區及內蒙古蒙東地區的日本侵略者,為了打通入侵蒙古國、蘇聯的大通道,實現日本軍國主義的“北進計劃”,在今天的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新巴爾虎左旗(即東旗)境內的諾門罕地區發起了諾門罕戰役。
諾門罕戰役雖然規模不大,但是打得非常激烈,自1939年5月戰斗爆發,在接下來的四個月的時間內,雙方共投入兵力二十余萬人,大炮五百多門,飛機九百多架,坦克裝甲車近千輛,蘇聯紅軍近萬人壯烈犧牲。
據說,在諾門罕戰役期間,蘇聯著名詩人伊薩科夫斯基隨同戰地記者一起來到了中國。當他看到幅員遼闊的呼倫貝爾大草原慘遭侵華日軍的蹂躪及蘇聯紅軍不畏生死、勇往直前的氣概,突然得到了創作的靈感,就創作一首膾炙人口的詩歌《喀秋莎》。回國以后,蘇聯著名作曲家勃朗特爾看到這首詩后,非常感興趣,就給它譜上了輕松明快的曲調。最終,由蘇聯紅軍唱遍了俄羅斯的每一寸國土。
因為業務的關系,筆者每年都會在內蒙古興安盟烏蘭浩特和呼倫貝爾之間往返多次。在道路兩旁,至今仍然遺留著侵華日軍的飛機包及碉堡遺址,它們和位于新巴爾左旗的諾門罕戰役遺址時刻向人們訴說著那段刻骨銘心的歷史。
我們再說說哈桑湖戰役。哈桑湖戰役亦稱張鼓峰戰役。張鼓峰并不是一個人名,而是一個地名,它位于吉林省琿春地區圖們江入海口東岸一座海拔僅155米的小山包。
侵華日軍占領東北三省后,日本就和蘇聯圍繞著張鼓峰一帶的邊境線問題爭論不休:日本主張其統治的滿洲國的邊境線在張鼓峰東側;蘇聯方面則堅稱滿洲國的邊境線在張鼓峰山頂。1938年7月9日,駐扎在琿春的日本特務機關發現有十幾名蘇聯士兵在張鼓峰西坡構筑軍事工事,頓時提高了警惕。7月14日下午,日本憲兵松島等人身著朝鮮族服裝,越入離張鼓峰山頂約1000余米的蘇聯境內,用望遠鏡觀察蘇軍的軍事工事,并繪制蘇聯邊境軍事設施圖。一名蘇聯紅軍發現后,當即持槍向松島射擊。松島頭腦中彈,當場斃命。接著蘇聯紅軍抬走了他的尸體。
侵華日軍遂以此為借口,向蘇軍發動了進攻,張鼓峰戰役爆發。由于戰役發生的地方有一個很大的湖泊,中國人稱之為“長池”,而蘇聯人稱之為“哈桑湖”,因此,這場戰役在蘇聯亦被稱為“哈桑湖戰役”。
據說,蘇聯著名詩人伊薩科夫斯基早在1938年初就開始創作詩歌《喀秋莎》,只是寫到“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時不知道如何寫下去才好,只好停下了筆。哈桑湖戰役爆發以后,伊薩科夫斯基聯想到了前方英勇作戰的蘇聯紅軍,因此在詩歌中加入了“遠方邊疆”、“勇敢戰斗”等內容。
如果按照這種說法,早在諾門罕戰役爆發之前,《喀秋莎》這首歌就已經在蘇聯紅軍中傳唱了。不過,無論《喀秋莎》是誕生于諾門罕戰役還是哈桑湖戰役,跟中國還真是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喀秋莎”的中國情緣
喀秋莎在俄羅斯是一個極其常見的女性名字,跟中國五六十年代常見的“秀英”、“秀蘭”、“桂英”差不多。在伊薩科夫斯基所創作的作品中,就曾經出現過多次,《喀秋莎》這首詩是作者第三次用到這個名字。
蘇聯衛國戰爭爆發以后,無數的蘇聯紅軍離開了家鄉,走向了保家衛國的戰場。為了鼓勵這些視死如歸的勇士們,莫斯科工業學校的女生們在送別蘇聯紅軍時,為他們集體演唱了這首富有樂觀的革命主義浪漫色彩的《喀秋莎》。
戰爭是殘酷的,但是每一個英勇的戰士心中,都有一個“心愛”的姑娘在家鄉等他勝利歸來的消息。每一個臥在寒冷戰壕里的戰士,手中抱著的雖然是冰冷的武器,心中卻充滿了愛的溫存和慰藉。就是這群為了國家而戰的勇士們,在幾天后的第聶伯河阻擊戰役中,幾乎全部為國捐軀。
《喀秋莎》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紅梅花兒開》堪稱最受中國人喜歡的三首蘇聯歌曲。在中蘇“蜜月”期間,中國的很多學校都開設有俄語課,音樂課上,《喀秋莎》這三首蘇聯歌曲幾乎成為了當時中國人的“流行歌曲”。
其實,建國前后,我國也有不少的膾炙人口的“流行歌曲”。不過,像《黃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游擊隊之歌》這些歌曲明顯帶有時代的烙印和激昂的革命情懷,年輕人在談戀愛的時候,高唱“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總是不合時宜;而像《夜上海》、《玫瑰玫瑰我愛你》這些歌曲又明顯屬于小資產階級的“靡靡之音”,新中國的革命青年對此向來不屑一顧。
也正是這個原因,《喀秋莎》傳入中國后,迅速就得到了中國人的喜歡。雖然在中蘇交惡后,《喀秋莎》曾一度被列為“黃色歌曲”而被禁,但是隨著中俄關系的解凍,她又成為了中俄人民友好的“紐帶”。2015年5月,在俄羅斯舉行紀念衛國戰爭勝利七十周年之際,受邀參加慶典活動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隊在彩排退場時,用俄語高聲唱響了《喀秋莎》,引起在場俄羅斯人民和媒體的熱烈反響。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