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禮建黨百年,歌劇電影《沂蒙山》首映 大銀幕再現沂蒙精神
7月7日,歌劇電影《沂蒙山》首映禮在北京舉行,這部以民族歌劇《沂蒙山》為藍本的歌劇電影終于在期待中與全國觀眾見面。從民族歌劇到歌劇電影,《沂蒙山》以精深的思想主題、精湛的藝術呈現、精良的舞臺制作,受到了業界專家、各級領導和廣大觀眾的高度贊譽。電影首映禮以及研討會揭示了歌劇電影《沂蒙山》很多臺前幕后的故事。
歌劇電影
是一次全新創作
歌劇電影《沂蒙山》由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山東影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中共臨沂市委宣傳部、中共濟南市委宣傳部等聯合攝制,山東歌舞劇院協助拍攝,山東影視制作股份有限公司出品。
談及歌劇電影《沂蒙山》,就不得不談民族歌劇《沂蒙山》。作為我國最重要的革命根據地之一,沂蒙山涌現出無數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和英雄傳說。2018年12月首演的大型民族歌劇《沂蒙山》講述了淵子崖“識字班”普通女孩海棠在見證了敵人的兇殘、狠毒,親歷了村民的英勇犧牲后迅速成長、挺身而出、投入到保家衛國的抗日戰爭中的故事,作品取材于沂蒙山區真實故事,塑造的每個人物都有原型,展現的每個事件都有記載,讓觀眾通過銀幕再次感受根據地黨政軍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民族歌劇《沂蒙山》演出3年來,演出160余場,走遍山東以及全國各大城市,起了熱烈反響和廣泛好評,在全國藝術界掀起了“沂蒙山熱”,成為現象級歌劇佳作。
歌劇電影《沂蒙山》以民族歌劇《沂蒙山》為藍本,在純粹、唯美地呈現歌劇舞臺表演魅力的同時,充分運用電影化的藝術手段,打破歌劇180度展演模式,用鏡頭調度拉近演員與觀眾的距離,用豐富的細節拓展舞臺演出的藝術感染力,為歌劇《沂蒙山》品牌再添華彩。
民族歌劇《沂蒙山》、歌劇電影《沂蒙山》都由著名導演黃定山執導,他告訴記者,兩版《沂蒙山》有顯著的不同,一個是從舞臺上來呈現,一個是用鏡頭語言來呈現,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藝術形式,而歌劇電影《沂蒙山》是一次新的創作,一次全新創造。“歌劇電影《沂蒙山》用的是鏡頭語言,但這個鏡頭語言又和我們以往的故事片不一樣,不一樣就在于‘歌劇電影’這四個字。如何在保留民族歌劇《沂蒙山》藝術魅力的前提下,又以鏡頭語言去創造歌劇電影,是一個全新的嘗試。這不是對民族歌劇的一般性記錄,不是記錄舞臺演出,而是以電影語言、電影鏡頭的一次再造。場面更宏大,人物更細膩。這個再造與電影的寫實、電視轉播、電視記錄又有大不同之處,這就是舞臺藝術的假定性的魅力呈現,這種假定性的寫意性又帶來了一種新的審美,如何把兩種不同的審美交融在一起,這是非常吸引我的一種創作。”
主創人員
追求藝術的完美
7月7日,導演黃定山,編劇王曉嶺、李文緒,作曲欒凱,主演王麗達、王傳亮、金鄭建,攝影指導呂朝一,制片人李鋒、王海青等主創,以及喬佩娟、仲呈祥、張永新、陳蔚、司若、盧蓉等嘉賓出席歌劇電影《沂蒙山》的首映禮,為觀眾解讀這部電影的創作過程和作品藝術特征。
關于民族歌劇《沂蒙山》的創作背景和過程,導演黃定山告訴記者,在2017年民族歌劇《沂蒙山》找到他擔任總導演時,他非常興奮,并提出故事架構、情節無論怎么變,“沂蒙山”三個字不能變,因為他了解沂蒙山革命老區的歷史,了解這個革命老區在中國革命中做出的巨大貢獻。黃定山稱,在多次到沂蒙山革命老區采風之后,《沂蒙山》確定了創作方向,首先是要做到與過去很多描寫沂蒙山革命老區的藝術作品不同,要緊緊抓住這個主題進行不同舞臺呈現的創作;其次創作者要尋找新的情節、新的人物、新的結構和表現方式;最重要的是要讓作品呈現史詩感,讓它的歷史縱深要深一點,提煉出更精彩的時代精神,生動地闡釋“水乳交融、生死與共”鑄就的沂蒙精神深刻內涵。
在這部電影中,王麗達、王傳亮、張卓、楊小勇、金鄭建等歌劇演員面對電影鏡頭來詮釋《沂蒙山》,在表演上呈現了耳目一新的感覺。歌劇電影不同于簡單的影視演員表演,既有鏡頭前表演的普遍性,又有歌劇表演藝術的特殊性,拍電影對歌劇演員體驗人物內心情感以及鏡頭面前的反復表演,都是全新的挑戰,但他們完成了令人驚艷又驚喜的表演。
演員王麗達表示,從2018年以來,只要唱起《沂蒙山》就很激動,會感動得流淚,她認為自己飾演的海棠,代表的是每個沂蒙紅嫂身上所代表的沂蒙精神,演出這部劇給她帶來的不是一部劇的影響,而是沂蒙精神對自己的洗禮。“拍電影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但是有這么多人在為這部電影努力和付出,作為臺前的演員,我們應該做到最好,不留遺憾,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感謝《沂蒙山》帶給我的所有收獲。”演員金鄭建稱,歌劇演員在銀幕上還是新兵,特別期待能從歌劇舞臺轉型到銀幕上拿出滿意的答卷,期待歌劇電影《沂蒙山》帶給觀眾更多的精彩。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